-專家解讀
分類管理有利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深圳新推出的公務員分類管理制度對公務員的隊伍管理進行革新,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政府管理現代化水平的提升。為解讀該項改革,本報記者專訪了國家行政學院公共教研部教授汪玉凱以及深圳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吳海燕。
深圳的創新將為國家提供實踐經驗
記者(以下簡稱“記”):和原有的公務員管理制度相比,分類管理有什么好處?
汪玉凱(以下簡稱“汪”):我國的公務員管理基本實行的是委任制。近些年來還出現了競爭上崗、公開招考、應聘等形式,但委任制解決不了所有公務員晉升問題。大量的行政執法類、專業技術類公務員的晉升無法解決,他們必須達到一定領導職位才能提高待遇。分類管理則不同,比如深圳將行政執法類分為7個職級,每一個職級都有晉升通道,這對穩定公務員隊伍有非常大的好處。
吳海燕(以下簡稱“吳”):分類管理改革為公務員創造了一個“寬口進”的機會,尤其是讓一些從事專業技術、以往在綜合考核中很難排上號的技術人員有了一個憑技術說話、憑本事升官的渠道,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除了分類改革以外,深圳市政府也在逐漸加大了聘任制公務員的招聘力度,按照相關設想,今后每年可能會招考近千名聘任制公務員。這一類公務員與傳統的委任制公務員不同,前者實行的是契約化管理,后者是法制化管理,雖然各自在管理上互不干擾,但隨著聘任制公務員的增多,當其在組織中占據了相當比例時,對委任制公務員難免會造成一種壓力。從長遠來看,這兩類公務員的競爭,有利于保持機構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
記:怎樣看待深圳的公務員分類管理改革?
汪:深圳的試點意義非常重大。第一,將行政執法類分成7個職級,使最基層公務員不經過崗位調遣也能上升到高位,不要“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解決了晉升的通道問題,整體上穩定下來了。第二,對專業技術類同樣如此。待遇解決后,將會確保人員專業技能的發揮,從低級干到高級,使業務更加精煉。
總的來說,實施公務員分類管理對提高政府管理的現代化水平非常必要。
吳:當前我們國家對公務員分類管理改革,尤其是行政管理和專業技術這兩類公務員的錄用、培訓、交流、晉升等仍沒有一個具體的方案,深圳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進行先行先試,進行體制上的嘗試和創新是難能可貴的,有利于公務員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為國家提供實踐經驗。
業績考核中制度的設計頗為關鍵
記:分類管理與大部制改革有什么關系?
汪:以前許多單位以各種理由分拆、增設機構、提高規格以相應增加領導職數來解決干部待遇,導致機構改革走入“精簡—膨脹—精簡—膨脹”的怪圈。大部制改革有一個重要理念,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分開,分類管理是基礎。如果分類管理做得好,執行機構(大部分是行政執法類)對大部制的決策、執行、監督的功能分離提供了一個很好基礎。
吳:嚴格來說,這兩者之間沒有太大的關系。大部制改革是屬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解決的是組織體系和架構的問題;分類管理改革是屬于人員管理上的改革。然而,公務員分類管理改革的推行,有助于提高士氣、保持機構活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有利于促進整個大部制改革的推行。
記:分類改革中會有阻力嗎?
汪:會有阻力。相當一部分從事行政執法類和專業技術類的人員在“官本位”盛行的背景下,認為還是當官比較好,只有職級沒有社會地位,這是一個觀念上的阻礙。在公務員內部破除“官本位”意識,這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
要推進改革,在改革的過程中就不要一味向“官”看齊,應對行政執法類和專業技術類傾斜、優惠一下,在兩者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吳:從“行政執法類公務員設7個職級”,“行政執法類公務員職務為非領導職務”等改革的細節可以看出,本次分類改革將側重于以公務員的業績作為其考核和晉升的標準。但在現行的公務員系統里面,由于多年積弊的影響,單純的業績考核有時候尚比較理想化。業績考核難以量化,最后有可能會淪為以“年功”和“資歷”為標準,因而有悖于改革的初衷。從這個角度看來,制度的設計是最關鍵的,我們也期待深圳拿出一個出色的考核方案。
記:深圳此次將重點放在后兩類上,那么綜合管理類該怎樣呢?
汪:行政技術類和專業技術類的分類管理是深圳應重點示范的。至于綜合管理類,全國從1993年建立公務員制度開始,到2005年《公務員法》實施,已經有很多創造,如跨部門的競爭上崗、公開招考領導職位等。
吳:綜合管理類公務員的招考、培訓、級別、交流、晉升等程序在國家的《公務員法》里面已經有了比較詳細的規定,深圳此次改革的重點就在行政執法和專業技術類,重點是要在這兩個領域取得突破。
來源:南方日報(記者 黃超 葉明華)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