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農惠民:科技從“象牙塔”走進百姓的生活
惠及百姓,是科技創新的最終目的。近年來,科技丟掉面紗,融入百姓生活。
糧食安全,全球關注,尤其是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在耕地和水資源日趨緊張、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不利條件下,是什么支撐了我國糧食的豐產?
“是農業科技進步!”年近五旬的江西南昌農民李錢水說。
2004年啟動實施的“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重大項目,以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為主攻方向,覆蓋東北、華北和長江中下游三大平原12省的糧食主產區。
7年來,建設豐產核心區、示范區和輻射區6.83億畝,共計增產糧食4009萬噸,每畝每年節本增效100元左右,增加經濟效益589億元。
科技,正在為農民增收添磚加瓦。
不久前,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口服重組幽門螺桿菌疫苗取得了新藥證書。這是世界上首個獲準上市的口服重組幽門螺桿菌疫苗。為了這一天,第三軍醫大學教授鄒全明和他領銜的科研團隊整整奮斗了15年。
“我國是胃病大國,胃病的治療手段存在很多不足,效果也不理想。”鄒全明說,研制幽門螺桿菌疫苗,將實現從源頭上防控病菌感染,具有重要的醫療社會價值。
科技,正在為人民的生命保駕護航。
今冬,專為C919國產大飛機準備的試飛跑道正在施工。
C919,中國首架自行研制的大型民航客機,將于2014年首飛。用不了多久,這一中國機型將和空客、波音一樣為人熟知。
當下,舉世矚目的京滬高鐵正抓緊建設,2012年前建成通車。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正研制時速500公里以上的真空高速列車,預計10年后投入運營。
即將開啟的“十二五”,“中國速度”還將繼續升級,載著國民駛入“大交通時代”。未來,中國的高鐵奇跡還將帶給世界更多的驚嘆。
科技,正讓百姓腳下的路四通八達。
人才為本:“第一資源”成為創新型國家的棟梁
尊重人才,尊重創新,是祖國對優秀兒女的莊嚴承諾。
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是科技工作者的光榮使命。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道路上,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是中流砥柱。
近年,我國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實現部分領域由“跟隨”到“領跑”的跨越。
神舟系列飛船發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倉活動技術的國家;嫦娥一號、二號相繼發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成功完成載人潛水器3000米海上試驗,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759米……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人才。 “十一五”期間,我國科技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許多領域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據統計,截至2009年,我國科技人才資源總量達到5100萬人,居世界第一。中青年人才成為科技人才隊伍主體力量,依托國家重點科技計劃培養和鍛煉了大批人才。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2009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國際科學論文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由2005年的世界第13位上升至2009年第9位。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12.8萬件,比2005年增長142%。
新世紀是科學技術的春天,也是科技工作者的春天。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平臺上,我國連續重獎在科技前沿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中,取得重大突破或有卓越建樹的專家學者和科研項目。
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葉篤正、吳孟超、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王忠誠、徐光憲、孫家棟、谷超豪,10年來共有16位科學家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十二五”規劃建議寫道。
1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再次迎來科技界的朋友,為這些國家的棟梁之才頒獎,勉勵他們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征程上,再出發——
來源:新華網(記者 余曉潔)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