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了奧運怎么活?這是兩年來中國壘球發展面對的最大問題。現在,中國壘球給出了答案:以校園為突破口,發展慢式壘球和軟式壘球,以“兩翼齊飛”的發展戰略,為被拒之于奧運大門之外的壘球尋求新的轉機。
作為奧運會新成員,1996年在亞特蘭大才進入奧運會的壘球,12年后又被清出了奧運會賽事名錄。少了奧運這個在億萬觀眾前展示自我的大平臺,壘球的發展遭遇了挫折。而中國隊在奧運會上的慘敗,讓中國壘球遭遇了雙重打擊。
對中國壘球而言,離開了奧運大家庭,首當其沖的是球隊經費的大幅減少。中國隊主教練劉雅明說,雖然國家體育總局小球運動管理中心大力支持壘球發展,但球隊經費還是明顯減少。他說:“減少的幅度有多大?舉個簡單的例子,以前能給你100萬集訓經費,現在只能給你20萬。”
而經費的縮減,不僅在國家層面,而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連鎖反應。劉雅明說,雖然依舊有亞運會、全運會等賽事支持,但奧運項目和非奧項目之間的差別不可同日而語。各地的收縮政策,使壘球的訓練經費、場地建設等方面日益縮水,甚至捉襟見肘。進而導致了地方教練緊缺、運動員訓練水平下滑。
中國隊助理教練張衛紅說:“從北京奧運會到現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已經有解放軍隊、甘肅隊和山東隊被解散。”
在廣州亞運會上,中國隊以5戰3勝的成績名列小組第三,有機會向金牌發起沖擊。然而這支國家隊正遭遇“青黃不接”的困擾,人員的緊缺使一些原本打算退役或已開始任教的老球員只有再次出征。
劉雅明說,當前中國女壘面臨的另一深層問題是,后備人才緊缺,“有潛力的新人、好苗子很難找到”。這與當前大城市中一些家長不愿孩子從事這項運動有關。
在此情況下,中國壘球開始尋找發展的新路徑。中國壘球協會常務副主席江秀云說,近年來中國壘球將發展中心放在校園,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南京工業大學、北方工業大學等高校還通過特招等形式建立高水平壘球隊。
“到今年已經有300多所學校以體育課的形式開展了壘球運動,從東部沿海城市到西部內陸地區都有。明年我們的計劃是將這個數字擴大到1000所,”江秀云說。
據江秀云介紹,中國壘球協會主要是通過發展慢式壘球和軟式壘球來開展校園壘球運動。慢式壘球限制了球速,一方面減少了對球員的傷害,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難度,不但增加了適宜人群,同時增加了大家對此的認識和興趣。
在發展軟式壘球上,中國壘球協會專門針對學生群體進行了改造。一是軟式壘球在器材上做了改進,軟化了壘球,提高了開展運動的安全系數。二是簡化了規則,打法更加簡單,也更容易上手。三是增強了娛樂性,壘球很多技術環節被改裝為“十大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喜歡上壘球。
“目前,江蘇、廣東、四川、山東等地是壘球運動開展得比較好的地方。尤其是江蘇,省內各種比賽熱火朝天,從事壘球運動的人也越來越多,”江秀云說。
劉雅明認為,參與的群眾越多,就會有越多的優秀選手進入國家隊。
“當前慢式壘球和軟式壘球這‘兩翼’的發展關鍵在于運作,如果運作成功,將極大地推動中國壘球的發展。從國家隊角度來說,我們也希望能在大型賽事取得好成績,擴大壘球的影響力,”劉雅明說。
來源:新華網(記者 吳濤)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