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一連幾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都在為中國文化的保護和戰略奔走呼吁。3月5日下午在政協小組討論會間隙,馮驥才委員接受了記者的專訪。他介紹說,他今年的提案是建議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設立黃牌警告與紅牌除名機制,以此來約束商業開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破壞,保證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延續性,同時,馮驥才委員也向記者表達了對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后后續保護工作不能延續的憂慮。
針對大家關心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狀況,馮驥才委員表示:國家從2000年以來文物保護方面并不落后,2003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才開始確定,我們國家2006年就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518項,并按照慣例每兩年公布一次。2008年又公布了第二批510項,今年6月份將公布第三批。
馮驥才委員對國家目前申遺的速度比較滿意,但是經過近兩年的詳細考察,他表示發現了新問題:“從表面上看各級政府都對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整理,并積極申報進入政府申遺名錄,但是很多地方政府申遺是跟地方領導的政績結合在一塊的,一旦申遺成功搞個文化節慶祝一下也就不管不問了。而長期保護等默默無聞的事情跟地方政府領導的政績關系不大,如要延續下去也必然會被開發商接手,而開發商一但動手開發,必然會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傷害了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
為此馮驥才委員還舉了兩個親身經歷:“某地木板年畫的模具傳統是木板手工雕刻,但為了印刷的速度和降低成本,開始進行平板機器印刷;再比如某地方的皮影戲,制作皮影為了最求速度和利潤,開始了機器壓制制作,這些都會使正宗的傳統手工工藝收到沖擊,造成我們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失”。
缺乏專家參與保護也是令馮驥才委員憂慮的問題之一。馮驥才委員指出:“我們國家雖然目前有1028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其中有一半背后是沒有專家參與管理的。韓國人從1967年開始申遺,到現在也就是100多項。我們國家目前這么多的非物質遺產,目前很多完全交給市場來運作,存在的問題是非常大的。而且一旦被國家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他的經濟價值就會升值很多,很多人和部門都會往里投入資金進行開發,勢必會造成新的破壞”。
馮驥才委員今年兩會的提案是建議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設立黃牌警告與紅牌除名機制。他對記者表示:“具體來說就是需要請專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長期監督,如果保護不好就需要進行黃牌警告,勒令在規定時間內恢復和解決。如果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得到合理保護甚至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嚴重破壞的,就需要進行除名”。
針對自己的提案,馮驥才委員認為:“紅黃牌制度的好處一方面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長期監督和約束,另一方面會保護我們民族的文化延續性,使我們留給子孫后代的是不變樣的寶貴遺產”。
來源:人民網 編輯:肖亭 楊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