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大運會還有200天的時候,深圳的網絡論壇上出現了一個帖子,“不比開、閉幕式的深圳大運會應該怎么辦?”署名“幽壹”的網友提出了3條建議:不擾民,節儉辦會,以開心快樂為主線。
來自民間的聲音,與大運會的理念奏出和弦。
“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的管理越來越出現一種局面,就是政府不能‘包打天下’。應當把更多的事務、更多的管理交給市民、交給社會組織去辦,這是一個城市社會發育成熟的重要特征”,深圳市委、市政府對此認識越來越清晰。
一條條“綠飄帶”掛在后視鏡上,這是深圳眼下最流行的“車飾”。這個創意,源于大型賽事期間常見的交通管理措施。對于深圳這樣的擁堵城市來說,強制限行幾乎是必然的選擇。
有沒有比強制更好的辦法?
一個大膽的念頭誕生了:讓有車族自己決定大運會期間是否開車。“這是采納了市民建議之后做出的決定”。在距離大運會開幕還有30天的時候,深圳市委書記、市長向市民發出了倡議,“綠色出行,停用少用,給力大運”。
“萬一響應的人太少怎么辦?”疑慮中,領取綠飄帶,承諾大運會期間不開車的人數一路飆升,已超過30萬。加上政府部門限制公務用車,交管部門推算,大運會期間的交通已不成問題。深圳市交管局局長劉鳳俊說:“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回帖,‘政府敬我一尺,我敬政府一丈,不開車了。’說實話,我挺感動的。”
一個看似“背水一戰”的措施,激發了民意的熱烈響應。大運會提供了這樣的契機,使政府的執政能力、管理智慧與深圳市民中漸漸成形的公民品格形成了良性互動。
而這樣的財富,受益的不僅是大運會,更是這座城市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