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春林 葛傳東
今年9月,北方重工集團正在實施一個宏大項目———在遼寧沿海建設臨港生產和裝配基地,工程投資規模上百億元,面積與目前沈陽廠區的面積相當。2007年,北方重工集團并購法國NFM公司;2009年,剛剛完成歷時3年的企業整體搬遷和技術升級改造,從沈陽市中心搬至鐵西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暨裝備制造業發展示范區。
北方重工幾年間的改變折射出省第十次黨代會以來遼寧的變化。
2006年至2011年,全省各級黨組織團結和帶領遼寧各族人民,滿懷改革發展的堅定信心,緊緊抓住重大戰略機遇,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譜寫了科學發展征途上全面振興的新輝煌。
2006年至2011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翻了一番,人均超過6000美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2000億元,比2005年增加兩倍,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超過東北地區平均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這5年,是我省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的5年。
時間刻度上的速度增長———綜合經濟實力的恢宏跨越
眾所周知,綜合經濟實力是一個地方在一定時期所顯示出來的經濟領域的整體力量,它是考量一個地方發展水平最重要的尺度之一。
2010年,我省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8278億元,增長14.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2004.8億元,增長26%。
這是一組十分難得的數據,這是在全省從2006年以來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24.3%的基礎之上取得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個省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年翻了一番,這在全國也是十分罕見的。它反映出全面振興的豐碩成果,反映出我省發展的強勁態勢。
遼寧綜合經濟實力質量更優、分量更重。
2007年是值得銘記的一年。這一年,遼寧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1021.7億元,同比增長14.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081.99億元,同比增長32.3%。地區生產總值突破萬億,財政收入突破千億,從此我省經濟總量進入了全國“萬億俱樂部”。
從實現歷史性突破的2007年開始,我省經濟開始駛入發展的快車道:200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461.6億元,同比增長13.1%;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065.6億元,同比增長13.1%。遼寧經濟總量由全國第8位躍升至第7位。
2006年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了全省經濟發展目標,即實現“兩個不低于”。我省的全面振興,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個趕超的過程,縱向和自己比,橫向與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比,比速度、比結構,更比質量和效益。
今年上半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948.5億元,增長13.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84.1億元,增長37.0%,繼續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積極為下一個趕超積蓄能量。
遼寧,正在展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
調整中的結構優化———寫好“轉方式”這個關鍵詞
比速度和總量指標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結構優化。
在全國各地都在為產業結構形成的強大慣性所困惑、“調而不動”和難以放棄的時候,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珉提出了我省經濟結構調整的新思路:突破老工業基地重型產業結構的發展慣性,充分發揮政策效應和區位優勢,提高產業豐厚度。
省長陳政高在全省各地調研時指出,要結合地方實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樹立更高的目標,實現跨越式發展。
以增量優化經濟結構,以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全省形成了科學發展的共識,更為全省實現科學發展新突破找到了路徑。
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牽動支撐和優化結構作用的重大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在遼寧大地萌生。
投資25億美元的英特爾大連芯片等項目實現投產,投資10億歐元的華晨寶馬新工廠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沈陽機床等一批裝備制造業企業邁向世界一流。
為了鼓勵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和自主創新,我省全面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實施了推動裝備制造業向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發展,推動原材料工業向集約化、高級化、系列化邁進,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向優質、特色方向發展等一系列舉措,大力加強產業集群建設。
5年間,全省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新型原材料工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加速崛起,工業經濟發展的格局開始轉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6%,主要支柱產業的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
更為可喜的是,裝備制造業超過石化工業發展成為遼寧第一大支柱產業,在大型輸變電設備、石化裝備、數控機床、大型起重運輸和工程機械、大型冶金石化設備和海洋工程等領域的優勢更加突出。
與此同時,我省擺脫了農業基礎薄弱、工業比重過大、服務業比重過低的產業格局,產業結構逐步向三次產業協同發展轉變,過去被視為“短板”的現代服務業等行業和領域逐漸“補齊”。
全省所有制結構也實現了以單一公有制經濟向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深刻變化,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民營經濟總量已支撐起全省的“半壁江山”。
遼寧,圓滿完成了全面振興中的一次大考。
內生動力中的后勁積蓄———實現科學發展新突破
兩條逆向而動的曲線———我省經濟增長曲線與能耗曲線,生動地反映出遼寧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經濟連續5年兩位數增長,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則持續下行。
這是我省發展方式由低效粗放轉向高效集約的一個縮影。
5年間,我省切實加大節能減排工作,新建的99座污水處理廠均實現穩定運行;大力淘汰落后產能,關閉落后企業1000多家;全面推進重點節能減排項目,積極推進集中供熱工程和“熱電一體化”等重點節能減排項目,提前完成“十一五”減排任務。
科學發展,基礎先行。5年間,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由2005年的1773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3056公里,港口碼頭泊位由2005年的288個增加到2010年的371個,貨運量由2005年的9.8億噸增加到2010年的16.3億噸。
隨著一批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和投產,全省500千伏主網架建設得到明顯加強。
作為農業發展的命脈,全省水利建設全面推進。大伙房水庫輸水二期工程、大伙房水庫輸水應急入連工程、錦凌水庫、三灣水利樞紐及輸水等工程開工建設;圍繞改善城市功能、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等方面,全省實施大規模的道路改造、城市綠化、垃圾處理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我省經濟發展正在積蓄后勁。
5年間,全省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省“一縣一業、一縣一品”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一批縣域新興工業產業集群迅速崛起,一批特色農產品成為縣域農業主導產品。2010年,我省44個縣(市)生產總值占全省100個縣(市)區合計的41.9%;瓦房店、海城等10個縣(市)入圍2011全國百強縣(市),比2005年增加8個,全省城區經濟規模已突破萬億元。
為了實現天更藍、水更清、樹更綠的目標,5年來我省扎實推進生態遼寧建設,實施遼河、凌河全流域的整治和管理,遼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達到五類水質;重點水源地、草原生態建設和濕地保護不斷加強;2010年,我省造林資金投入增長1.4倍,完成人工造林540萬畝。
站在前后5年的時間交會點,過去5年波瀾壯闊的開拓進取猶如光影畫卷,定格于每個創造者的心中,使他們感受到發展振興那沉甸甸的重量。
給力遼寧正昂首闊步走向新的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