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外雷鋒團”:一座豫南小城的雷鋒印記
一彎湍水清如玉帶,緩緩流經鄧州這座豫南小城,淙淙水聲仿佛在低訴“編外雷鋒團”的故事。560名鄧州籍“雷鋒戰友”在退伍還鄉的近50年間,不僅成為平凡崗位上的“螺絲釘”,還把“春天般的溫暖”帶給周圍的人,給這座小城深深烙上了雷鋒的印記,成為遠近聞名的“雷鋒城”。
雷鋒印記,一城風景
“編外雷鋒團”的“政委”姚德奇與雷鋒住過上下鋪,他在一篇懷念詩作中提到,“耳濡目染雷鋒事,崇高品德照九天”,等到“解甲歸田回故里”,“雷鋒精神長相伴”。
有人問起:“都什么年代了,還提雷鋒精神,早過時了吧?”姚德奇眼睛一瞪,像炸了毛的公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思想快一千年了,過時不過時?”
與姚德奇一樣,把雷鋒精神奉為神圣信仰并一直身體力行的,還包括鄧州另外500多名雷鋒戰友。1960年8月,560名鄧州籍青年入伍到沈陽軍區,與早一年入伍的雷鋒在同一個團,對雷鋒的事跡耳濡目染,有的甚至與雷鋒交往密切。退伍還鄉后,他們始終把“雷鋒戰友”作為最高的榮譽,把弘揚和傳承雷鋒精神作為畢生追求,還成立了“編外雷鋒團”。
鄧州有民諺贊美“編外雷鋒團”的老戰士,“做的好事就像天上星,看得見,數不清。”他們不僅在各自崗位上吃苦耐勞,像雷鋒一樣“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還以崇高的品德感染周圍的人。
這批老兵走上街頭,走進工廠、學校,義務作報告宣傳雷鋒事跡,講解黨和國家的富民政策,2003年建成的“編外雷鋒團展覽館”更是成為他們傳播雷鋒精神的窗口。
編外雷鋒團展覽館外是綠油油的麥田,稍遠處有一片挺拔的楊樹,株株都有碗口粗,名曰“雷鋒林”。一位頭發花白的農家大娘在附近撿柴,近前隨口問上一句,聽說過“編外雷鋒團”嗎?大娘先是一愣,隨即咧嘴大笑起來,半晌止住笑說:“那可得聽說過,我家掌柜的就是雷鋒團的!”
她伸手指向“雷鋒林”,說這些樹就是她老伴護大的。樹剛栽下的時候,經常有羊群來啃樹苗。“他成天可用心了,啥家務活都不管。”大娘的語氣埋怨中帶著自豪。
這座城市與雷鋒千絲萬縷的聯系,就在這樣的細節中一一顯露出來。方圓40平方公里的鄧州城區,有雷鋒大道、雷鋒廣場、雷鋒小學、交通雷鋒崗、公交雷鋒號,雷鋒的塑像和語錄更是數不勝數。
雷鋒印記,是這座小城獨特的風景。
雷鋒戰友,道德火種
“雷鋒的戰友們像種子一樣播撒在鄧州大地上,在這里開花結果。”“80后”青年張森熱衷公益,常常聯合網友們開展各種募捐活動,在他看來,這種助人意識與“編外雷鋒團”的言傳身教分不開。
70歲的丁世豪最為人稱道的是一座“雷鋒小屋”。荒村野外,面朝李白千里奔波拜謁的湍河,背靠廣闊農田,這座孤零零的紅磚小屋,丁世豪住了10年。
門上一副對聯,“處事向雷鋒看齊力量無窮”,“立身為國家分憂自強不息”,橫批“艱苦奮斗”。推開門,入眼盡是紅紙黑字的雷鋒語錄。這種外人看來與時代格格不入的裝飾,卻是丁世豪跨過人生坎坷的力量源泉。
“雷鋒是泰山頂上一棵松,自己好像旱地一根蔥。”比照戰友雷鋒,丁世豪常常這樣感慨。在部隊的時候,他因為棉褲劃破口子不會補而大哭,雷鋒不僅幫他縫補好,還講革命前輩的英雄故事,并且送他毛主席著作,贈言“當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1968年丁世豪復員還鄉,先后當過大隊民兵營長、公社林業技術員、磷肥廠爐前工、酒廠保管員,在每個崗位都吃苦耐勞,表現突出。但工廠接連倒閉,丁世豪面臨困境。有人嘲笑他:學習雷鋒好榜樣,學來學去也下崗。
幾個下崗工人找到他家連聲勸:你是雷鋒戰友,資格老名氣大,你領我們找政府要工作吧。老伴也埋怨過:你生活里學雷鋒,逢事老想國家、想別人,自己落了一身窮。丁世豪回憶說,他聽了心里像貓抓一樣難受。然而,不給雷鋒抹黑,不拿“雷鋒戰友”當護身符,是他不可撼動的原則。
他勸完下崗工友,回到了久違的農村老家,租十幾畝地重新當農民。“雷鋒小屋”就是此時搭建起來的。10年來他能吃虧,愛助人,深受鄰里愛戴。到他家采訪,呼啦啦圍上來一群左鄰右舍,“活雷鋒啊”“該叫人知道知道”不絕于耳。
丁世豪并不是個例。1985年,雷鋒團第九任團長宋清梅轉業回鄧州,被安排在市精神文明指導委員會任副主任,一干十幾年毫無怨言,退休后還不計報酬地繼續服務。原雷鋒團政治處主任姚德奇,轉業后任鄧州房管局局長,手里握有大筆經費,卻是遠近聞名的“摳門兒”,招待來客是雷打不動的“一碗羊肉湯,兩個油饃”。
有的當了技術員,有的當了獸醫,有的當了農民……雷鋒的戰友們,在各自的崗位上閃閃發光。他們就像一顆顆種子,撒在哪里,就在哪里綻放出雷鋒精神。
雷鋒精神,薪火相傳
英雄也會老去,“編外雷鋒團”的老兵們多數年已七旬,人數也從最初的560人減少到300余人,然而他們從不擔心雷鋒精神的傳承問題。
少年營、青年營、大學生營,房管營、交警營、電力營,還有發源于網絡的吧友營,“編外雷鋒團”的隊伍已從最初的560名“雷鋒戰友”,擴展為今天的13個營4000余人,囊括多種行業、各個年齡段。他們受同一種理念感召,那就是雷鋒精神。
電力雷鋒營結合電力行業特點,鼓勵員工“崗位學雷鋒”,先后組建30個電力雷鋒班,不斷吸收業務技術精、品德優秀的人才加入,打造便民隊伍“家政電工”和“三八雷鋒班”,成為市民稱頌的“家庭電保姆”。
“吧友營代表很新銳的力量,雷鋒精神永遠不過時。”網名“老實人小舟”的周正來是鄧州貼吧的活躍分子,他說父母從小教育自己做一個好人,上學時也聽過“編外雷鋒團”的老兵們作報告,他很樂意傳承這樣的優良精神。
吧友營2010年3月成立之初僅130人,現在已發展至千余人,他們有土生土長的鄧州人,有遍布各地的鄧州籍網友。扶貧濟困,傳播善意,是吧友營的信條。通過捐款、義賣、演出,吧友營已救助了好幾個患者。
“學雷鋒做好事不圖啥,就是心里美唄。”跟張森一樣,許多“編外雷鋒團”的成員,圖的就是一個心里舒坦。
統計顯示,“編外雷鋒團”成員共4216名,而這個隊伍仍在發展壯大中。
“在人生中留下一個紅色的印記,像一顆種子走到社會各個角落星火燎原。”姚德奇這樣解釋加入“編外雷鋒團”的意義。
來源:新華網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