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燈下的雷鋒傳人 讓雷鋒精神與時代同行
“好八連,天下傳。為什么?意志堅。為人民,幾十年。拒腐蝕,永不沾。”這是毛澤東主席在他那首振奮全國人民精神的《八連頌》中對霓虹燈下的哨兵——“南京路上好八連”的高度褒獎。1982年,好八連調防,武警上海總隊一支隊十中隊奉命進駐南京路,住進好八連的營房,接替好八連的勤務。在燈紅酒綠的南京路上,面對改革開放大潮,他們保持發揚好八連的優良傳統,堅持用雷鋒精神建隊育人,忠實履行使命,真情服務人民,讓雷鋒精神在霓虹燈下熠熠生輝。1992年,江澤民同志來到十中隊,欣然題詞:“南京路上學八連,霓虹燈下新一代。”
又是20年過去了,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成長起來的青年官兵們又有了哪些新的變化?他們將新時期學雷鋒活動賦予了哪些新的內涵?2月24日,記者來到南京路,走進十中隊。
“他們用行動扮靚了人們的心靈,他們的善行讓我們看到了雷鋒精神與時代同行”
“他們每月20日都在這里開展形式多樣的學雷鋒活動,風雨無阻。”新世界二樓商場黨支部書記夏曉方說;
“他們用行動倡導文明、環保的理念,引領社會風尚,扮靚了上海,也扮靚了人們的心靈。”復旦大學學生鄭子昂說;
“他們幫助殘疾人、撫養孤寡老人的事跡在上海家喻戶曉,他們的善行讓我們看到了雷鋒精神與時代同行。”黃浦區團委副書記姜敏說。
每月20日的“學雷鋒為民服務日”,十中隊已整整堅持了30年。從最初的理發、修鞋,擴展到修理家電、測量血壓、法律咨詢……成了南京路上一道靚麗風景。在十中隊的帶動下,南京路上50余家單位的近千名志愿者也紛紛參與進來,用他們的知識和技能為群眾服務。中央領導稱贊這是大上海精神文明建設的“報春花”。
南京東路街道一戶人家門口,有一塊牌匾很特別:武警十中隊家庭敬老院。十中隊雷鋒班班長丁君每次走過這里,都不禁放慢腳步,因為這里留下戰友們和忻鴻法老人太多的歡聲笑語。曾住在這里的忻鴻法老人雙目失明,無兒無女,老伴常年癱瘓在床,生活十分艱難。自從29年前雷鋒班戰士走進老人的家門,從柴米油鹽到養老送終,一茬茬戰士們陪伴老人走過了29個年頭。
離忻大爺家不遠的廣場街道敬老院,也是雷鋒班戰士時刻惦記的“家”。30年來,他們定期給家里老人理發、洗澡、剪指甲;逢年過節,把老人們接到中隊吃團圓飯;無論大事小事,老人們一個電話,戰士們隨叫隨到;老人們生病,在醫院里忙前忙后的也是“兵娃娃”。每到春暖花開或秋高氣爽的季節,他們就推著老人走上南京路、人民廣場、外灘,看看上海的新變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殘疾人事業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注。上海市殘聯每年都分批組織殘疾人參觀浦東新區、虹橋開發區、東方明珠、人民廣場,到南匯看桃花,到郊外賞美景,感受上海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說起那次佘山參觀,時任雷鋒班班長的周偉記憶猶新。20名殘疾人中有13人坐輪椅,上山的數百級臺階令他們無能為力。“背上去!”隨行的8名官兵沒有猶豫。當終于把最后一名殘疾人小強背上山頂,周偉已經大汗淋漓,后背濕透。一位殘聯工作人員低聲對他說,“小強好像小便失禁了,你沒聞到有股味道?”出乎這位殘聯工作人員意外的是,周偉以最快速度跑下山,到車上拿了一套干凈的衣服給小強換上,自己一直穿著濕透的軍裝。
這20名殘疾人不僅為秀美風光感染,更被武警官兵感動。隨行的上海市肢殘人聯合會主席吳忠偉稱贊他們是肢殘人的腿,盲人的眼,殘疾人的貼心人。
“今天是我終生難忘的日子,我不僅了解了黨的昨天,更從武警戰士身上看到了黨的明天”
“讓雷鋒精神與時代同行,就要像雷鋒那樣,把熱愛黨、跟黨走的堅定信念傳播給更多的人,讓雷鋒精神的豐富內涵、深刻意蘊綻放出時代的光芒。”黨的一大會址紀念館義務講解員、十中隊戰士王德峰說。
2月25日,星期六,上午9點30分,記者走進一大會址紀念館,慕名來聽義務講解員講述我們黨成立的故事。“90后”戰士王德峰的講述聲情并茂,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館長倪興祥告訴記者,1999年紀念館擴建完工后,專職講解員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十中隊主動選送文化水平高政治素質好的戰士來館培訓,擔任義務講解員。2000年至今,53名十中隊義務講解員接待了6000多批次觀眾。他們中間,有的還能用流利的英語、日語為觀眾講解,受到外國友人的贊許。
程飛入伍前是大學生,入伍第一年便成為義務講解員。一次講解經歷,讓他終生難忘。2001年7月1日,家住紀念館附近的高位癱瘓姑娘小劉第一次來館參觀。程飛見她坐著輪椅行動不便,主動提出背著她看。為了讓她看清每一件展物,程飛不停地調整姿勢,細心地一一講解,平時40分鐘的流程整整用了兩個小時。看著滿頭大汗的程飛,小劉流著淚說,“今天是黨的生日,也是讓我終生難忘的日子,我不僅了解了黨的昨天,更從武警戰士身上看到了黨的明天。”
已經退伍的程飛回到家鄉,創建了一個宣傳中共黨史的網站,他說,“我就是要把十中隊與時俱進學雷鋒的精神帶出軍營,播撒在祖國的大地上!”
像十中隊官兵一樣,上海市不斷擴大的學雷鋒志愿者隊伍,把為人民服務的觸角伸向社會需求的各個角落,并從單一的有形服務向思想道德建設領域延伸,既幫群眾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又幫人們消除精神、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困擾。
退伍戰士徐志,是30年前中隊第一個學雷鋒小組成員。退伍后自主創業,事業有成。他的公司聘用了20多名殘疾人,并帶頭為村里修路建橋,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最近又出資設立了兩個助學基金。
十中隊官兵用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和長年累月的堅持回答了一個深刻的命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人們還要不要學雷鋒、怎樣學雷鋒!
“學習雷鋒,就要學他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績”
“雷鋒也是普通一兵,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學習雷鋒,就要學他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績。”聽到十中隊國旗班班長楊澤楠說出的這番話,記者頓時對面前這位90后士兵肅然起敬。
1995年5月,上海市決定在人民廣場舉行升國旗儀式,武警上海總隊將升旗任務交給十中隊,17年來,中隊國旗班戰士每天都分秒不差地將國旗升起。楊澤楠說,“為了每一次精準升旗,戰友們付出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艱辛。”為了使眼神像獵鷹一樣犀利,升旗手司龍建白天對著太陽光練,晚上盯著手電筒看,還經常讓戰友開著閃光燈對著自己的眼睛狂拍。為了站得直、站得穩、站得久,戰士們領口別上大頭針、頭頂著水碗磚頭,背上綁上木頭架,幾個小時紋絲不動。為了讓正步踢出力度,戰士們腿綁沙袋,一踢就是半天……
楊澤楠說,“每當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我就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思想純潔了、靈魂凈化了、沒有私心、沒有雜念,腦子里只有崇高、神圣和職責。”
十中隊榮譽室里,擺放著191面不同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旗幟。支隊政委吳波說,這是參加上海世博會的所有國家和國際組織贈送給十中隊的,向他們在世博會期間莊嚴精準的升旗儀式表示感謝。
2010年10月8日,佛得角總統皮雷斯在上海市政協主席馮國勤的陪同下參加世博會佛得角國家館日。上午10時23分,戰士張軍翰和隊友準時站上國旗臺上準備升旗。突然,電閃雷鳴,大雨如注,10時30分,佛得角國歌準時奏響,國旗被大雨卷在旗桿上緩緩上升。突然,張軍翰感覺手中的繩索擰在一起,他用盡全力往下拉,雙手虎口被繩索磨破,血水雨水順著繩子往下流……終于國歌畢、旗到頂。儀式結束后,馮國勤握著他的手說,“你們展示了國家的形象,展示了武警的風采,你們無愧于世博旗手的稱號。”
上海世博會期間,十中隊擔負開閉幕式和171個國家館日、20個國際組織榮譽日升降旗任務,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軍人威武文明的素質形象。
黃浦區區委副書記孫甘霖感慨地說,30年來,從浦江隧道、楊浦大橋到浦東機場,從上海大劇院、東方明珠到世博會展館,新上海50多項重點工程都灑下了中隊官兵的汗水。
在十中隊營房入口處,電子屏幕上一副對聯分外醒目:“市場經濟發展,站崗價值何在?在社會安定國家安寧!商品大潮洶涌,甘于奉獻圖啥?圖社會和諧人民幸福!”幾天的采訪讓記者由衷地相信,30年如一日踐行雷鋒精神,是十中隊官兵與這個時代碰撞出的最絢麗的火花。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