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考推新規,示范性高中拿出30%學位“贈”初中,超九成網友反對
指標到校,是否公平
一項政策,兩種態度。贊者,視其為破解擇校難題的利器;彈者,認為其可能釀造“同分不同命”的苦果。要效率還是要公平,是削峰填谷還是自由競爭,這不僅是廣州處理擇校熱所要面對的問題,更是中國教育改革要處理的基本矛盾之一。
任何政策的調整,總會有得失方。政府要做的,是讓所有利益攸關者的訴求得到尊重,在此基礎上深思熟慮、多方推敲,在每一次嬗變中,讓公共政策對于公共利益的維護邊界更寬廣、張力更堅實。
——編者
“考同樣一個分數,在弱一點的初中能上重點高中,在好一點的反而可能考不上,‘同分不同命’,并不公平。”對于廣州市擬推行的指標到校政策,海珠區沈女士頗有微詞。在大洋網的網絡調查中,超過九成的網友不支持這項政策。
近日,廣州教育局發布《2013年廣州市中小學招生考試工作意見(征求意見稿)》,規定今年中考全市優質高中拿出30%的學位,分配到全市初中。據測算,平均每所初中可分得的指標約為22個。這一政策,卻激起千層浪。
怎么分
每所初中平均分到22個優質學位,一般校尖子生獲益最大
一項旨在促進教育均衡、強化公平的政策卻被指摘“有失公平”。廣州教育局局長屈哨兵坦言,高中指標到校并非廣州獨創,而是教育部建議推廣的一種做法:“要將優質普通高中的招生名額按不低于30%的比例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各初中”。
在廣東,佛山、東莞、中山、珠海等地都已走在前面,逐步探索指標到校。其中,珠海5所國家級示范性高中今年的指標計劃已提高到70%以上。“廣州已是晚來一步了。”屈哨兵說。
在廣州的征求意見稿中,指標到校的路徑大致如下:全市所有41所示范性高中,將拿出30%的招生計劃,分配到全市初中學校(包括民辦學校,不包括特殊學校)。以去年高中招生計劃來算,全廣州示范性高中將拿出8913個指標名額,分配到全市近400所初中,每所學校平均分得約22個。
當然,這些指標并非完全平均分配,還要看各校可參與指標分配學生數在全市的占比,來確定近9000個席位如何具體分配給各所初中。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江東坦言:“指標分配給學校,學校并不用再將指標分配給個人,而是在指標內按照中考分數錄取,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填報。”
以往廣州的中考奉行“效率優先”原則,實行統考統招:即全市學生在一起考,考完一起排名,完全看分錄取。如今,拿出30%的指標分配到各校后,專家坦言將有“削峰填谷”的功效。
“其中獲益最大的是中等偏下學校的尖子生,他們可能考的分數還比不上名牌初中的中等生,卻可能憑指標將后者擠掉進入優質高中。”卓越教育副總裁、中考專家周貴分析,這項政策將會讓“小升初”沒能進入名校的優等生有更大的“翻身”機會;“差”學校將再次回到家長的視野,名牌初中的學生考入優質高中的概率可能會受到抑制,將有利于扭轉“強校愈強,弱校愈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