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一些歸國的朋友都觀察到,紐約街頭汽車開過,尾氣并不明顯,但在國內味道則特別大。這個現象值得關注。”一位海歸專家坦言。
對此,有專家指出,有科研機構曾經專門做過油品質量對比試驗,對北京、廣州等地的油品及尾氣成分進行抽樣比較,發現國內各地油品成分與國外不同。這導致同樣是93號或97號的油品,排放出來的尾氣與國外有差異。
2
防控污染源減排放
才最有效并治本
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教授趙傳峰:霧霾研究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個是源,即霧霾的來源;一個是匯,即霧霾的去向。
霧霾的來源多種多樣,比如汽車尾氣、工業排放、建筑揚塵等。但各個地區在源上的差異性較大,需要通過站點觀測和大氣擴散模式模擬來確定各個源的相對作用。有些地區汽車尾氣作用大,有些地區工業排放比較大,這些需要做具體研究。
另一方面就是匯,如果霧霾產生后,很快排掉,這樣至少不會形成嚴重霧霾。但現在會有這樣的現象:一個城市本身的排放并不嚴重,但這個地區仍然會產生比較嚴重的霧霾。這是由于氣象因素及大氣傳輸,把其他地方產生的污染帶到這個地區。
有效并治本的方法是污染源防控,盡量減少排放。比如汽車這方面,控制汽車數量和排放,工廠增加排氣處理裝置等。目前,國內一些地區考慮實施的汽車單雙號限行,還是能夠起到一定作用,造成的出行不便可以由公共交通來彌補。從受害者角度來說,主要是采用一些方式減輕危害,比如霧霾天氣減少外出鍛煉,使用口罩,注意飲食。從匯的角度可以進行一些相應的消排技術,比如說人工降雨等。但這些只能在小范圍做,而且成本高昂,難以作為常規手段。
3
治理三管齊下
不能頭痛醫頭
專家建議,霧霾治理應考慮源、匯和受害者三方,三管齊下減輕危害。同時,霧霾治理任重道遠,絕非一時一地能夠解決,因此必須加快、有效推動區域聯動。國內油品質量應執行新標準,消減含氮量或含硫量。他說,國內油品標準的提高往往是含硫量的改善,而氮的標準則缺乏相關研究。在這一方面需要加強科研,找到量化的答案。這將使霧霾治理向前跨一大步。
專家表示,霧霾治理還應設置一些聯防聯控模型的預測。因為大氣污染不是一個城市的政策和實力可以解決的,是全球、區域性的問題。必須統一協調步伐,不能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做出有損整個區域的事情。同時,目前一些空氣質量和環境條件比較好的城市也不能掉以輕心。要研究如何避免重復他地的失敗經驗,防止再次走上經濟高速增長的情況下環境污染同步增長的道路。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