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醫養結合
應興建護理型康復型機構
“本市戶籍人口截止到2012年底,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有262.9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0.3%。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有184.6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14.2%。80歲的老齡人口有42.6萬人,占戶籍人口的3.3%。可以看出北京的養老事業形勢嚴峻,而且老齡化的速度還在加快。”昨天下午,市人大代表、律師衛愛民在接受采訪時首先拋出了這一串數字,這次上會專門帶來一份《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養老各項事業的議案》,“我們團的不少代表都在這份議案上簽了名。”
衛愛民在兩會前的調研中發現,雖然北京創新了不少新的養老模式,如養老服務管理中心、老年互助社等,在養老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也取得了進步。但是老年人入住養老院難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公共養老設施還存在比較突出的供需矛盾,部分養老機構的設施設備還比較簡陋,服務水平也不能令人滿意。
衛愛民建議說,首先應著力解決養老機構的土地供應政策,積極落實市政府已出臺的養老土地供應政策。
其次,從老年養老的實際需要看,失能半失能養老的問題,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子女不在身邊的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目前需要解決、最迫切的問題。建議市政府把建設一批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作為目前工作的重點。建設一批護理型、康復型機構。
對于目前大力提倡的居家養老,衛愛民認為應解決突出問題,即醫療服務保障和一日三餐的供應服務。
養老護理應優先失能老人
石景山團的人大代表安麗娟來自基層,她說自己是經常走家串戶的代表。在首鋼礦山街道居民管理委員會工作的她在走家串戶的過程中,經常發現一些失能或者半失能的老人養老存在問題,因此她的議案就是建議政府盡快推動建設養老護理院。
安麗娟說,她見到了太多家庭為了照顧老人產生的不方便,“有的是幾個子女輪流照顧,但是這些子女白天還要上班,也挺苦的。”她還經常見到一些“小老人”,“剛剛退休了就要照顧自己的父母,完全沒有了自己的生活。照顧多年下來,自己的身體也垮了。”
根據安麗娟的調研,目前全市有30萬失能、半失能老人,只有4%左右生活在養老機構。安麗娟建議盡快建立失能老人重點保障機制。“在建設上可以不盯在新建上,有的一級、二級醫院空蕩蕩的,工作量不飽和,是否能轉成養老護理院?”安麗娟說,針對失能老人,還要考慮建立專業型的養護院,比如心血管病的、智障型的、肢體型的,按類護理可提高專業化護理水平。另外,針對手術后需康復的老人,她建議在社區衛生站建立康復站,“應該24小時都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