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后:
“城中村”是城鎮化發展、城鄉二元結構、戶籍制度等多重因素聚合的產物,在現階段,有其存在的經濟和社會基礎。城市中大量低收入流動人口(主要包括農民工和非戶籍人群)總要有個住處,“城中村”或許并不盡如人意,但在保障房制度健全之前,它不僅是許多流動人口的棲身之地,也是他們進入城市、實現夢想的起點。
本期專題所選的三個大城市,都在流動人口聚集的“城中村”管理上進行了探索:北京社區化管理由治安為出發點向服務延伸,上海力求用主動服務打破“新二元結構”,廣州以“柔性管理”助推外來人口生活融入。這些探索盡管與“城中村”民眾的要求還有距離,卻很可貴。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城中村”治理不是簡單的社區治理,“城中村”許多問題的根源,來自于城鄉體制的隔閡、戶籍待遇的分離、收入分配的懸殊、權益保障的缺失等等。因此,我們在推進“城中村”治理的時候,應該有更廣闊的視角、更全面的措施和更大的改革勇氣。
來源:半月談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