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若冰為信息作戰學科領軍人物。
12月28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解放軍國防大學防務學院官方網站了解到,郭若冰少將已擔任國防大學防務學院院長。
澎湃新聞檢索公開報道發現,郭若冰此前曾擔任國防大學信息作戰與指揮訓練教研部軍事訓練教研室主任,國防大學信息作戰與指揮訓練教研部總工程師。
2012年8月出版的《中華兒女》雜志一篇題為《郭若冰著迷“網絡中心戰”》的報道稱,郭若冰是山西太原人,1985年本科畢業時,正值國防大學組建成立,同年他進入國防大學師資培訓班學習。
1988年,郭若冰經過三年的院校培訓后,到沈陽軍區某團代職鍛煉。1989年,郭若冰成為國防大學從事作戰指揮專業的一名教員。
2004年,在導師指導下,郭若冰以“軍事信息學學科理論研究”為博士論文題目,開始研究和探索新型軍事信息學科理論。
2005年,他又以博士論文為基礎提出構建“軍事信息學”的設想。這個設計方案受到國防大學校領導的重視,并代表學校參加國家課題申報,被評為國家“十一五”社科類重點課題。
信息作戰研究所專門組成課題組,在2007年上半年完成了30多萬字的學科專著《軍事信息學》。經全軍學術學位委員會有關專家鑒定,認為“該專著具有鮮明的開拓性、現實性和應用性,是我軍軍事信息理論研究的第一部專著,對于深入研究信息對現代戰爭各領域的影響,探索我軍特色的軍事信息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華兒女》雜志的報道評價郭若冰是“國防大學信息作戰理論的領軍人物”。“從1970年代起,人類走進了信息時代,信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也極大改變了現代戰爭的作戰方式。而未來信息作戰發展的方向是主導聯合作戰。” 郭若冰說。
報道稱,2012年,郭若冰已經是信息作戰與指揮訓練教研部軍事訓練教研室主任、信息作戰學科帶頭人。
另據《解放軍報》消息,2012年11月22日,郭若冰以國防大學信息作戰與指揮訓練教研部總工程師身份來到北京軍區某裝甲團“大功三連”,與官兵面對面交流十八大報告學習體會。
此前,張英利,朱成虎和蘭志濤都曾擔任過國防大學防務學院院長。其中,朱成虎少將是中國著名軍事專家。
據人民網報道,朱成虎1969年入伍,先后畢業于解放軍南京國際關系學院、軍事學院參謀班、國防大學研究生院。朱成虎曾任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主任、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國防大學外訓系副主任、主任、廣空副參謀長、國防大學防務學院院長。
朱成虎在國防大學及其前身軍政大學、軍事學院從事教學和研究30余年。目前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中美關系、臺灣問題、中國國家安全、中國國防和亞太安全。他在國內外報刊雜志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專著有《中美關系的發展變化及其趨勢》、《走向21世紀的大國關系》、《當代美國軍事》、《十字路口:中亞走向何方》等。
國防部網站顯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是中國最高軍事學府,是中國軍隊唯一的一所高級合同指揮院校,直屬中央軍委領導,現校址在北京。國防大學擔負著培養陸、海、空軍軍以上指揮干部,地方省級領導干部及中央國家機關部以上負責干部,并從事有關戰略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問題的研究,為國務院、中央軍委和各總部的決策起咨詢作用的任務。
國防大學是1985年12月24日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成立的。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解放軍創建初期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該校后改編為紅軍大學。抗日戰爭時期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解放戰爭時期,抗日軍政大學分為各解放區的軍政大學。全國解放后,為適應和平事期培養高級軍事人才的需要,于五十年代先后成立了解放軍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后勤學院和高等軍事學院,于1969年同時撤消后成立了軍政大學。1985年12月,軍事、政治、后勤學院合并成立國防大學。
據國防大學防務學院官網介紹,防務學院隸屬于國防大學,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外培訓的最高層次,主要任務是培訓外國高級軍官、文職官員和部分中國軍官,并進行防務安全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學術研討。
防務學院誕生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其前身為軍事學院(南京)外國留學生系和高等軍事學院(北京)對外教學系。1969年,兩系合并,定址北京昌平,先后稱軍政大學五大隊、軍事學院(北京)外訓系和國防大學外訓系(留學生系)。2004年5月,經中央軍委批準更名為“國防大學防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