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嶝鹽場昨關閉 曾是廈門唯一定點食鹽鹽場
鹽工鏟鹽。
完成了最后一天的工作后,鹽工離開鹽場。
昨天上午八點半,不少市民還在上班的途中,可老蔡和他妻子,已經在大嶝大橋下的這片鹽田,辛勤勞作了兩個多小時。隨后,夫妻倆扛著鏟子,走上了回家的路,但路上,他們卻不停地回頭張望。因為,兩人的內心很清楚——今后,他們將不再有機會在這里揮鏟工作了。
大約十分鐘后,隨著最后一批鹽工的離開,鹽田出入口的大門上了鎖。這一刻,大嶝鹽場宣告關閉——廈門最后一個鹽場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鹽來已久
一度年產海鹽上萬噸
大嶝鹽場規劃于1966年,1968年投入使用,1970年已初具規模。此后,它成為廈門唯一定點食鹽鹽場,并成為省鹽務局的定點食鹽生產點,每年生產出上萬噸鹽。
往日人們前往大嶝,在剛下大嶝大橋的不遠處,就能看到向大海深處延伸的道道田埂,而成堆白皚皚的海鹽則壘在一起,酷似一個個白色的小山丘。據介紹,大嶝鹽場原有鹽田30000多公畝,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鹽田開始轉型,成了蟹、魚、蝦等海產養殖區。近幾年,由于大嶝海域功能的轉換,鹽田面積已經銳減至14000公畝。據透露,大嶝鹽場關閉后,這些鹽田也將隨之轉化為相關部門的收儲用地。
有鹽在外
市民吃鹽不受影響
廈門最后一個鹽場退出歷史舞臺,那么今后,廈門人吃鹽該怎么辦?不必憂慮,鹽業專家介紹,近年來,廈門市場上食鹽的原料,并非來自廈門本土。
泉州的山腰鹽場以及漳州的漳浦鹽場,才是廈門市民餐桌上食鹽的真正來源。公開資料顯示,山腰鹽場年產量在10萬噸以上,漳浦鹽場年產量也在6萬噸以上,兩者均屬全國食鹽定點生產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