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購網站準入門檻低
一個團購網站的最低“配置”是1個客服、3個銷售、3個編輯、1個技術以及一個兼職的攝影,硬件方面的投入甚至都不到2萬元
為什么孕育著巨大財富雪球的團購,到了中國卻成了“雞肋”?是贏利模式出現了問題,還是存心“干一票就走”的欺騙?
“創業門檻不高是一個重要因素。”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國市場缺乏原創性,就目前瞬間興起的團購網站,上至運營模式,下至網站界面,大多都是直接模仿Groupon而來,有的甚至連網頁都一樣基調。“一個團購網站的最低‘配置’是1個客服、3個銷售、3個編輯、1個技術以及一個兼職的攝影,硬件方面的投入甚至都不到2萬元。”
該人士指出,巨大的財富誘惑及幾乎不存在的準入門檻,使得團購成為人人都有能力可分一杯羹的“蛋糕”,卻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好。“它的技術架構搭建,三兩個兼職軟件工程師都可以完成。”他說,但為了贏得更加優質的商戶,就要培養數十名乃至數百名的銷售去與商戶詢價議價,這是一件難以運作的事。
“不做差異化,而是最優化。”王興的坦言,也暗示著中國團購模式整體并無差異化可言,最優化的指標只能是比較務虛的“獲得好產品、談定好價格”。
“因此,競爭十分激烈。”一位曾在團購領域“摸爬滾打”的創業者劉某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國內團購模式是團購網站替消費者尋找可提供高折扣商品的商家,此后網站便和商家達成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團購價格(一般是五折以下),消費者點擊鼠標在團購網站上購買即可。
“最終還是價格競爭,其他一切都是‘浮云’。”劉某坦言,與其他電子產品不同,團購網站是很難擁有用戶忠誠度,只要別人開出的商品價格更便宜,用戶就會流失。絕大多數團購網站紅海式生存法則是:為了以低折扣招攬客戶,不惜“賠本賺吆喝”。
“這一點與歐美市場不同。”在愛幫網CEO劉建國看來,歐美的商戶對于團購的理解,更像是一則廣告,舍得砸錢;但在國內,商戶普遍期望“一單”就能獲利,給予中國團購網站的折扣點普遍較低。這樣一來,團購網站基本是“毛利潤”,有的甚至虧本經營。
但另一方面,中國服務業整體就較歐美國家落后,優質商戶稀缺,優質商家有著更高的議價權來確定折扣額度和選擇合作對象;劣質商家,雖然折扣價高,但又可能讓用戶失去信任度和美譽度。
“現在的情況是一個商家可以找多個網站談判價格,商家占據了絕對的主動。在創業初期,不少網站為了吸引消費者,只能在拼命壓榨自己的利潤同時,甚至邀請商戶一起壓榨產品質量,以此降低成本。”業內人士舉例說,例如美容美發行業,好與不好沒法量化,只要享受的服務過程不變,商戶說用了多少錢的美容美發用品,誰也不知道。雖然消費者所看到的團購產品多在五折以下,但商戶給網站的折扣可能會更低,“所以只能從產品質量上‘榨’出利潤,讓消費者為貓膩‘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