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排練南路絲弦歷史劇《時苗留犢》?!堸i翔 攝
中新網邢臺7月14日電(張鵬翔李鐵錘代國英)連日來,在河北省平鄉縣文化大院,每天下午都會有十幾名村民忙完地里的活兒匆匆趕過來,他們正在籌備排演南路絲弦新編歷史劇《時苗留犢》。這些樸實的農民心中一直有一個夢想,讓南路絲弦傳承下去,讓這百年遺音能發揚廣大。
絲弦又叫弦子腔,相傳是元、明弦索調的遺音,已有500多年歷史,清康熙年間曾遭禁止,清末和老調同臺演出,后來吸取昆曲、河北梆子等唱腔,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絲弦因地域分東西南北中五路,南路絲弦活躍在冀南、豫北、晉東南、魯西北一帶,而平鄉絲弦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每天下午,平鄉縣文化大院里,就會聚集了從七里八村湊來的藝人們,他們都是莊稼人,剛忙完麥收,他們就背上鋪蓋卷來到縣城,排演這出叫做《時苗留犢》的絲弦大戲,他們在里面擔任著樂師、跑龍套和角兒。
走進排演廳,就會聽到鏗鏘的鼓點、悠揚的板胡及高亢婉轉的唱腔。十幾名鄉村絲弦藝人正在一板一眼的排練著。
“我們正在排演《時苗留犢》,講的是東漢獻帝建安年間平鄉籍官吏時苗清廉為官的故事,是南路絲弦新編歷史劇?!必撠煷舜闻叛莸钠洁l縣紅甫劇團團長張紅甫稱,希望能夠為即將被遺忘的南路絲弦藝術做些挽留,讓這百年遺音傳承下去。
說起平鄉絲弦,很多老平鄉人馬上就會想到被譽為“南路絲弦一枝花”的馬俊改,她藝名馬小改,從小從藝,功底深厚,也獲獎無數。1988年任平鄉絲弦劇團團長,直至劇團解散,都是團里的當家花旦。當年的劇團一枝花,今年已經69歲了,她正是此次排演的主心骨。
48歲的龐月芳是馬俊改的徒弟,“當年在縣絲弦劇團跟著馬老師學藝,后來劇團解散,我們這些沒有合同的小學徒們就都回家種地了?!焙髞?,因為對絲弦有放不下的喜愛,龐月芳就張羅起一撥愛好絲弦的農把式,農忙時扛鋤頭,農閑時拉起弦,扮上相,各個廟會去趕場?!拔覀冞@十幾個農把式在演出里負責演奏樂器、跑龍套和一些小角兒,但是無論做什么我們都高興,因為我們都在為這出戲出力。其實我們這樣做,就是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它,更多人喜歡它,讓絲弦藝術得到傳承。”龐月芳說。
“當年我們平鄉的絲弦劇團可是火著呢,可有年頭沒聽正宗的南路絲弦了,回想起來那腔調在耳邊回蕩,久久不散。”60歲的居民陳大志說。
“自上世紀90年代,紅極一時的平鄉絲弦劇團解散,就再也沒有這么正式的排過戲。這次排練《時苗留犢》,能再把平鄉的這些絲弦老藝人聚在一起,我非常高興,最高興的是大家在一起能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發揚出去。”馬俊改說。
平鄉縣文化館館長安春玲表示,絲弦既要培養藝人,也要培養觀眾。2012年,平鄉縣南路絲弦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想借此次演出,為南路絲弦申請國家級非遺,讓南路絲弦煥發新的生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