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蓋新樓還費勁。”———施工人員為修繕老建筑群付出艱辛的努力。
給百年建筑“換心”
現代工人正在延續近代工匠作品的生命,保留歷史建筑的外立面和歷史痕跡,更換已腐朽的木梁等,為的是讓百年街區的生命延續。
“走在靖宇街兩側,看那些帶著繁復雕飾的老房子,確實挺美的。”“其實那些歷史建筑未必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它的價值在于,呈現的是上個世紀初人們的審美。讓現在的人知道那個時候的人的審美觀。”———這是上周記者與市城市建筑設計院第二分院院長康鵬的兩句對話。康鵬覺得,哈爾濱正在進行的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保護街區更新改造工程的意義之一,就是把上世紀初哈爾濱人在建筑上的審美觀以實物的形式,更長久地保存下來。
7月28日15時許,四位臺州游客在哈爾濱市民李先生的引導下走進道外區南三道街一個院落。雖然在這個院落的對面,中華巴洛克建筑群正在修繕中,機械作業的聲音、工人施工的聲音,都在這個隔音效果良好的院落中消失。靜謐而古樸的氛圍讓臺州游客連稱:“真好。”李先生說,雖然知道哈爾濱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保護街區還沒完全建完,但它確實很有哈爾濱特色,所以帶著外地朋友來了。臺州游客說:“哈爾濱能保存下這么一大片歷史建筑很難得。”
設計者說的和參觀者見到的“保存”的背后,是哈爾濱人的匠心獨具和極大的努力。28日,在道外區南三道街一個院落的修繕現場,正在施工的農民工大陳告訴記者:“比蓋新樓還費勁呢。建筑的外立面都得用槽鋼夾住,再用腳手架固定后,把要留下來的外墻留住,拆除里面都不能用了的部分。”
作為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的建筑設計者,康鵬做過詳細的現場調查。他說,道外區的建筑一般都是磚木結構,不像中央大街上的歐式建筑是用石頭建的。磚木結構的建筑使用超過50年就會有危險。在修復前,我們到現場勘測,這些建筑上砌磚的沙漿強度為零,磚的強度嚴重下降。建筑里面做連接用的木梁腐敗程度也很嚴重,而且這些建筑中都沒有上下水,每個院子里都私建濫建嚴重,要如何修繕保護這些保護建筑、歷史建筑,并且讓它們再次具有使用價值,經過多方面專家的論證,得出了現在的加固方案。
在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的第一和第二期工程中,保護建筑和歷史建筑的沿街立面都進行保留,用型鋼作支固以后,再對建筑的里面進行拆除、更換、修建,至少里面的木梁全都得換,院里面私建、濫建的房子全部拆掉,再安上上下水、燃氣等管線。康鵬說,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就是要讓一個原來能活100歲的人活到200歲,就要把他的心臟、肝肺等內臟都換成新的。
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被保留的建筑立面上的青磚表面大多有坑坑洼洼的殘缺,帶著時間的印記。但建筑上的各種文飾以及浮雕字都很清晰。比如南二道街19號的“仁和永”,105號的“德新池”。還有一些是印在墻上的字,比如米白色底黑色字的“同義福”。康鵬說,在保護工程中,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痕跡都予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