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手機流量按月計費、過期作廢的話題,再度引發關注。人民網通信頻道記者采訪獲悉,目前,三大運營商已陸續推出了以季度和半年為計費周期的手機上網流量套餐,然而效果并不理想。相關電信專家認為,要消除消費者對“流量清零”的質疑,關鍵在于降低手機流量資費,讓用戶用得起、放心用。
三大運營商齊推流量跨月套餐
3月18日,中國聯通對外公布4G業務資費,并同時推出“流量半年包”。據中國聯通集團市場營銷部副總經理郭軍介紹,“流量半年包”主要應用于用戶突發流量需求,有效期為180天,從用戶訂購之日起生效。只要在有效期內,用戶剩余的流量下月仍可繼續使用,到期作廢。
中國移動相關負責人表示,關注到近期消費者對當月沒有用完的流量希望繼續使用的愿望,中國移動已在一些省份推出了以季度或半年為使用周期的流量套餐,陸續還將在更多省份推廣。同時,針對4G還推出了多終端共享流量服務,即客戶套餐流量可與多人共用,用戶當月無法用完流量時可將剩余部分分享給他人。
而在更早之前,中國電信已在全網推出季度計費的流量充值卡,有效期90天,可以無限疊加,并可從新計算有效期。
價格無優勢 被指“換湯不換藥”
事實上,早在今年一月,上海三家電信運營商已率先推出了按季度計費的流量套餐。
據《經濟日報》報道,上海三家運營商的季度套餐中,中國移動推出了30元和60元兩種流量季度套餐,分別包210兆和450兆流量;中國電信推出了10元、20元和30元3種流量季度套餐,分別包60兆、150兆和300兆流量;中國聯通只推出30元包300兆流量季度套餐。
消費者對于這一政策褒貶不一。有用戶認為,流量清零由月度改成季度,賦予了消費者更多管理流量的權利,是一個進步;也有人認為流量按季收費是“換湯不換藥”,“這就是用不合理程度低的套餐,替換了不合理程度高的,資費還是太貴”。
人民網通信頻道記者走訪上海多家營業廳發現,季度流量套餐幾乎無人問津,工作人員對于這項業務也不甚了解。據上海某運營商負責人透露,選擇季度流量套餐的用戶占比非常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其他推出跨月流量套餐的地方運營商,也同樣遭遇“冷場”,不得不搭配其他優惠促銷。
本月初,河南移動在全省推出“流量不月結,暢玩敢越界”的優惠活動。河南移動官網顯示,流量跨月套餐分為6個檔次,分別是30元210MB、60元450MB、90元840MB的季包以及60元420MB、120元900MB以及180元1680MB的半年包。同時,在活動期間用戶只要訂購任意檔次的跨越套餐,都可獲贈大量省內流量。用戶對這項活動的評價則是“這價格是要作死的節奏”。
專家:應從資費做突破
電信專家、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指出,運營商推出的跨月流量套餐,并不能消除用戶對于“流量清零”的質疑。付亮說,對運營商而言,無論按月計費還是按季度計費,每個資費套餐都是經過精心規劃的,選擇流量包越大,平均流量單價越低。不僅我國如此,國際上也類似。
那么運營商流量的主要問題在哪呢? 付亮認為,問題根結在于運營商套餐混亂,大量在用的歷史套餐資費已嚴重不合理,套餐內外資費差別很大,甚至去年底還有運營商支持3分錢/KB的標準資費和套餐外資費。另外,用戶套餐流量即將使用完前,運營商未能及時提醒用戶,更沒有提供合適的流量疊加包(供當月),或全新的流量包(供下月)讓用戶選擇。
付亮說,“從這些問題上突破,給用戶帶來的好處,遠比增加一個季度卡或季度包合適”。(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