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大展拳腳,上臺階還須努力
“企業發展要善于借力打力,尤其要注重‘走出去’發展。”廣新控股集團負責人說。2009年,集團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洗牌”機遇,通過控股、參股、投資、合作等形式,收購了一批礦產資源企業,實現了低成本的“走出去”,并借助跨國企業的管理經驗、人才市場渠道、品牌技術優勢等,彌補了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能力短板,實現了借力打力、化危為機。
入世10年來,我國企業“走出去”主動參與全球化分工,“與狼共舞”取得顯著成效。2001—2010年,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合計2603億美元,占改革開放以來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87%。“走出去”有效推動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產業合作,初步實現了在世界經濟體系中資源共享,提高了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能力。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投資研究部主任邢厚媛認為,入世以來,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合作規模不斷擴大,合作方式也不斷創新。近年來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企業緊緊抓住國際產業重組的“黃金窗口”機遇開展跨國并購,僅2004年至2010年跨國并購金額合計達到877.5億美元,顯著提高了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初步實現了向國際化的轉變。
2010年,中國吉利汽車與美國福特汽車簽署協議,以18億美元收購沃爾沃汽車全部股權和相關資產,成為近年來中國民營企業最大海外汽車廠并購案。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中國企業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實踐探索,是經濟全球化時代“世界向東”的必然趨勢,更是中國汽車工業從“引進來”向“走出去”轉變的階段性標志。正如外媒評論,“吉利收購沃爾沃轎車公司,反映出中國汽車在國際汽車舞臺上正在快速崛起”。
技術創新成制約,再發展先要破“瓶頸”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聯合發布的《2011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我國汽車產業的創新能力建設明顯滯后于整體發展水平。相比各大跨國汽車企業,我國企業在基礎性研究、核心技術掌握、數據積累和專利所有權等方面明顯處于劣勢,絕大多數核心部件依然缺少自主知識產權。
據專家介紹,入世十年來,中國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有了長足進步,但與國際先進企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技術開發能力薄弱,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創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技術平臺服務;技術集成能力薄弱,企業不能充分整合外部技術,長期處于價值鏈低端;市場開拓能力相對薄弱。
據工信部介紹,當前我國技術自給率比較低,對外技術依存度達50%以上,而發達國家均在30%以下。很多企業跳不出“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創新能力越弱越依賴引進,越依賴引進則創新能力越弱。記者在吉林了解到,目前吉林省種植玉米的種子主要是美國的“先335”,在全省使用率約為40%,一些市縣甚至可達70%以上。業內人士表示,國內的玉米種子確實干不過人家,成活率、抗病力都不行。
加快技術創新,要建立有利于創新的社會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安徽省一家科技企業負責人說,現在大學生畢業后都愿意做公務員、進事業單位,愿意到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工作的人越來越少。再者,一些商業銀行在融資上實行雙重標準,中小企業貸款一直很難。鼓勵企業技術創新,首先得把這些問題解決好。(記者崔 鵬)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