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速“放緩”
是主動調整的結果
記者:上半年全省生產總值增長11.1%,同比回落2.5個百分點,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張超超:經濟增速適當放緩,是我們主動調整的結果,是符合國家宏觀調控要求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各地把主要精力放在轉方式調結構、提升質量和效益上來。今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圍繞轉方式調結構,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服務業跨越發展,結構調整效應不斷顯現。在11.1%的經濟增長中,高技術產業、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產值分別增長26%、31.9%和19.4%;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7.9%,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26.7%。服務業重點行業穩定發展,軟件業務收入增長42.4%;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3.7億美元,增長1.9倍;新增全社會信用總量11132.2億元,同比多增1845.2億元。
在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同時,經濟運行質量得到改善,上半年,工業企業實現利稅5341.9億元、利潤3412.4億元,分別增長29.6%和31.6%。與此相對應,宏觀效益持續向好,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919.9億元,增長33.2%,增幅同比提高8個百分點,屬近年同期最好水平。
26件民生實事扎實推進
記者:姜大明省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向全省人民莊嚴承諾了26件民生實事,現在時間已過半,進展情況如何?
張超超:省委省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半年,全省財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為1097億元,占全部支出的比重達53.9%,26件民生實事得到較好落實,目前,提高城鄉居民低保標準、提高農村初中和小學寄宿生生活補助標準、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改善農村飲水條件等實事已基本完成。特別是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截止6月底,全省新開工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公共租賃房和限價商品房16.89萬套,各類棚戶區改造5.84萬戶,按開工率核算,已完成國家下達任務的70.9%。
記者: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5412元,增長19.3%,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6個百分點。但農民收入增長較快與物價漲幅較高有關,如果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勢頭明顯趨緩,農民收入增長將如何持續?
張超超:保持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必須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從當前看,主要是抓好國家小麥、棉花、花生、水稻和玉米良種補貼以及第二批農機購置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特別要嚴格執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真正讓農民得到實惠。從長遠看,一是要積極發展蔬菜、畜牧、漁業、果業、油料、種業、鄉村旅游等高效特色農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二是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增加經營性和財產性收入。三是加強農民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和就地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四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同步推進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為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創造有利條件。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