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留痕,時光如白駒過隙,湮沒人事風塵,只有那些對生命價值產生長遠影響的事物,才能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留下痕跡。東阿阿膠,起于商朝,始載于漢時《本草》,盛于清代。嘉慶年間,東阿縣同興堂膠莊,因創立“九九煉膠法”而名聲大震。道光六年,依此法煉制之阿膠被賜封為:宮廷貢膠。其血脈代代相傳,即為今日之滋補國寶——東阿阿膠。
東阿阿膠,是正宗道地阿膠代名詞,是傳承三千年養生精華的滋補國寶,是由中國唯一道地阿膠生產基地生產的阿膠。
時令進補 孕育致天依人養生文化
古老而深邃的中華養生文化歷經千年而不衰,處處洋溢著對生命的尊重和對自然的關愛。“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黃帝內經》)。幾千年前,華夏祖先就已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人的生命現象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人體的機能要順應自然界的變化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
眾所周知,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民間更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此時科學養生可扶正固體、培育元氣,增強體質和抵抗力,更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作為養生大國,歷史上中國人在冬季特別是冬至節氣開始,都有進補阿膠的養生傳統。
我國服用阿膠的歷史由來已久,阿膠是歷代名醫大家的必用之物,與“人參、鹿茸”并稱“中藥三大寶”。在2014年第8屆冬至阿膠節暨阿膠滋補論壇上中國中醫科學院于智敏教授講到,“從阿膠的劑型來看,中醫講究不同的藥物劑型有不同的作用,湯者蕩也,治大病之用;丸者緩也,治慢病用;膠者膠也,緩緩滋補,特別符合冬天季節綿長,人體對滋補藥物的吸收需要緩慢、持久,需要沉潛;從阿膠的組成來看,阿膠由驢皮制成的,正是中醫所謂的‘以血肉有情之品,補血肉有情之軀’;從阿膠的顏色來看,好的阿膠色如琥珀,時間長了以后泛微黃;色赤者入心,阿膠色似琥珀入心,養血、補血、活血、調血;微黃入脾,脾為后天氣血生化之源,有非常好的作用。”于教授從中醫理論以及阿膠的特性上很好的闡述了冬令進補阿膠的好處,這也正是國人幾千年來服用阿膠滋補的習俗經久不衰的原因。
源遠流長 締造滋補國寶道地阿膠
“鉛華洗盡依豐盈,雨落荷葉珠難停。暗服阿膠不肯道,卻說生來為君容。”唐代詩人肖行藻的這首古詩,描述的是楊貴妃服用阿膠養顏駐術倍受恩寵的故事。
據史料考證,阿膠的應用迄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阿膠自古以來就被譽為“補血圣藥”、“滋補國寶”,歷代《本草》皆將其列為“上品”,稱其為“圣藥”,我國首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稱其“久服,輕身益氣”。
一方水脈,一方乾坤。東阿出阿膠,東阿之外,只有驢膠,非阿膠。這猶如長白山人參、西藏冬蟲夏草、霍山石斛一樣,地域性決定了原產品的道地和不可復制,李時珍《本草綱目》曰:阿膠本經上品,弘景曰:“出東阿,故曰阿膠。”
東阿之水乃阿膠之魂,也是阿膠區別于驢膠的關鍵所在。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東阿亦濟水所經,取井水熬膠,謂之阿膠。”東阿地下水得天獨厚,系濟水的地下潛流,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東阿水文地質單元。清朝大醫學家陳修園說,“人之血脈,宜伏而不宜見,宜沉而不宜浮”,以“清而重、性趨下”之水煉膠,正與血脈相宜。
驢皮是阿膠之寶。阿膠用料考究,以成年烏驢皮為最佳,且必須用整張驢皮煉制。否則,藥性不全。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阿膠以烏驢皮得阿井水煎成乃佳爾”。古人認為黑色屬水入腎,可補先天之本,黑驢皮更容易吸收陽光和熱量,代謝旺盛,驢皮中的營養物質儲存豐富,滋陰補腎效果更佳。
藥王醫圣們經過歷史長河的驗證,道出了阿膠的正宗源頭。正宗阿膠三千年從未離開東阿縣,堅守的就是阿膠正宗道地的品質。一方山水一方寶,東阿阿膠就是靠著這種天時地利的優勢,加上精細的制作工藝,造就了傳承千年的滋補國寶。
繼往開來 “大道”傳承弘揚阿膠產業
平庸者順勢,智慧者造勢。面對三千年的發展歷史,今天的東阿阿膠人沒有直接“拿來”、“吃老本”,而是傳承阿膠傳統制作工藝的同時,不斷創新與發展,把東阿阿膠從一個手工作坊式的小廠發展成為一個品牌價值近百億元的現代化企業,是唯一被國家授予“道地藥材保護與規范化生產示范基地”的阿膠企業。這一切都離不開東阿阿膠人長期以來對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重視及對東阿阿膠煉制技藝的道地傳承。
2009年,在文化部公布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秦玉峰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阿阿膠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東阿阿膠制作技藝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石”,進入到國家保護的層面。
東阿阿膠的生產工藝一直秉承了“師徒相繼,口傳身授”的傳承制度,這種傳統的以師帶徒制,在東阿阿膠的現代發展體系中仍然不可或缺。身為傳承人的秦玉峰現已培養了4位徒弟,他說收徒要符合兩個要求“厚道”和“地道”,這也是東阿阿膠持續數千年并經久不衰的“密碼”和“基因”。秦玉峰不僅親自組織從民間和古籍中搜集整理阿膠古代經典驗方和民間驗方3200多個,還力主恢復了曾中斷百年之久的阿膠最高制作技藝 ——“九朝貢膠”煉制技藝。在他眼中,九朝貢膠煉制技藝的回歸,不僅是對阿膠文化傳承的責任,更是對中華民族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尊重和敬畏。近年來,東阿阿膠通過舉辦阿膠節,投資興建中國阿膠博物館、阿膠養生文化苑以及出版阿膠文化系列書籍等方式,向社會弘揚阿膠文化,喚醒公眾對傳統中醫藥文化的記憶。
如今,東阿阿膠的生產依然遵循著傳統的制作工藝,活態傳承讓古老技藝有了新的承載。秦玉峰說道:“傳承人就是第一責任人,這種責任,不只是對于一個企業的,更是對于整個行業的,對中國傳統中醫藥發展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既需要責任感,更需要胸懷。秦玉峰進一步表示,“隱去品牌推品類,大力宣傳推廣阿膠而不是企業自身,意在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推動中醫藥文化的現代復興。”
原文連接:http://news.cz001.com.cn/qiye/zixun/201501/09/2569.html
歡迎撥打齊魯網財經頻道、魯商頻道新聞熱線0531-81694991,發送郵件至iqilucaijing@163.com,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