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學區房頻頻成為房產商促銷的金招牌。記者李鵬飛 攝
“紫御臺小區成功引進歷下名校解二小了!”北園大街與歷山路交叉口,巨大橫幅廣告格外引人注目。而就在向西200米的馬路北側,海爾云世界房產打出了“住大明湖,上濟南外國語”的醒目標語。同在一條馬路上,走幾步就能看到一個這樣房產廣告,這讓想買熱點學區房的王女士感到眼花繚亂。
近年來,濟南新建樓盤遍地開花,多數樓盤打著“引進名校”的招牌,漲房價抬人氣。而名校的入駐是噱頭還是實實在在配套名師進入呢?家長總有一個大大的問號。
記者調查發現,很多房產“傍”名校的背后,除了帶來經濟效益外,學生、家長并沒有得到想要的名師和優質教學質量。畢竟名校的師資有限,無限制地擴張引入,雖然帶來了區域GDP的快速增長,但也會把百年樹人的名校“掏空”。
“教學點”進駐城中心新樓盤并不多見
近日,隨著紫御臺小區的開盤,不少市民聽到了這個新建小區要設解二小教學點的消息。王女士對此十分謹慎,四處找人打聽,“售樓中心說紫御臺小區的業主子女能上解二小,可是解二小卻不在這個樓盤附近,難道小區里的配套小學是解二小的分校嗎?但整個樓盤規劃中有新建幼兒園,并沒有新建小學。”紫御臺小區的售樓處解釋說,一、二年級在小區解二小教學點上學,讀到三年級再回到總校去。王女士對此半信半疑。
一般來說,沒有完整年級體系的學校通常被稱作“教學點”。教學點多出現在農村,由于農村各個自然村相距比較遠,在每個村里配套一所學校,學生又沒有這么多,容易形成教育資源浪費,因此在各個自然村中大多設置教學點。例如,村里設一二年級的教學點,到了三年級,在各村教學點上學的學生,統一到鎮上的完小上學。而城市各個小學的位置分布比較均衡,幾乎沒有教學點,這次在城區新建樓盤中設置教學點,并不多見。
記者從歷下區教育局了解到,由于這個樓盤處在歷下區、天橋區和歷城區3個行政區的邊界處,情況比較復雜。紫御臺小區是該樓盤的二期,該樓盤的一期為歷山吉第。如果買該樓盤的業主能拿到歷下區的戶口證以及歷山吉第的房產證的話,按照新生入學條件,這部分業主子女可在樓盤中解二小的教學點就讀,而戶口若是天橋區或歷城區的,則不能在小區里的教學點上學。解二小的教學點安置在小區規劃的幼兒園中,2015年招收第一批學生,開發商能否給二期紫御臺的業主辦出一期歷山吉第的房產證和歷下戶口?對于購房者來說,其中存在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傍”名校漲房價,是否真學區難確定
近兩年,濟南一些新房項目在推介的過程中總會搭上“名校學區”字樣的順風車,以便為房屋的銷售增值。“海爾云世界引進濟南外國語學校”、“山師北街8號院牽手山師附小”、“華潤中央公園擁有經五路小學分校”……開發商各種“傍”名校的廣告吸引著人們的眼球。不可否認,有些樓盤中有可以確定的名校學區房,但有些樓盤,因為各種因素,不能確定是真的。
1月10日,山師附小就發布關于學區問題的聲明,明確表示山師北街新建樓盤“山師北街8號院”并非其學區,證明“山師北街8號院牽手山師附小”是個烏龍事件,只是開發商炒作的噱頭。
“紫御臺小區每平方米單價在10000元左右,比同在一條路上沒有引進熱點學校的樓盤每平方米高出1000元左右。”王女士算了一筆經濟賬,如果在這里買一套100平方米大小的房子,比普通樓盤要多掏約10萬元。
名校輸出受師資限制,本部力量或逐步撤離
家長花高價買熱點學區房,看重的是熱點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記者從眾多新建小區的配套學校了解到,其中不乏真正的熱點學校的分校區,其人、財、物都由總校統一管理。還有一些則是熱點學校派出一名副校長或教導處主任,對新建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統籌管理。
領秀城小區里的育秀中學,第一年招收了兩個班的學生,育英中學配備了語、數、外、物、化、生等各科整套的師資前去任教,從一線教師到學校管理層都是從育英中學派出的“精兵強將”。近兩年,從育秀中學學生畢業的流向看,這所學校受家長的認可度不斷提高。但育英中學的領導有很大的顧慮,領秀城內配套小學6年級的學生直升上來,一下子多了4-6個班,可是育英中學這邊再整套配備4-6個班的師資給育秀中學,育英中學本校部會“吃不消”。業內人士表示,新校慢慢成熟后,名校從本部派出的師資會逐步撤離,這是名校托管的一種方式。
據了解,最近幾年由于新建小區配套學校的陸續建成,為新學校配套師資成了教育部門的一件大事。受用人制度的限制,現在不少老學校也存在著師資缺口,再加上新建學校對師資的需求,每年的教師招聘季節,教育部門都在盡可能地多爭取一些用人計劃,填補當前的師資缺口。“老學校都缺人,新學校還想再配齊經驗豐富的老師,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一位教育工作者說,現在一部分名校就是采取新招聘教師在老校教學1-2年,之后再去新建學校任教,以此來快速培養新建學校的師資力量。
搭上名校順風車,能否保證質量未知
房產“傍”名校,若是實打實地輸出名師和優質的教學質量,確實讓學生受益良多。比如,甸柳一小分校是紫御東郡小區配套學校,目前學校已投入使用三年,分校與甸柳一小本校區在人、財、物管理方面也是一體化。“我們當初從一年級開始招生,目前已經有一到三年級14個班級的學生,除了少量外聘老師,備課組長和年級組長都是我們本部的教學骨干,真正讓當地孩子享受到了甸柳一小本部的優質資源。”學校一負責人告訴記者。
同時,有教育人士分析指出,就算薄弱學校搭上名校的順風車,引進的是什么呢?到底是實實在在的名校師資、管理資源,還是只是一個理念、品牌?去年10月20日,山師基礎教育集團與菏澤市東明縣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議,以“基礎教育優質資源‘打包輸出’”方式幫扶東明縣。協議簽訂后,東明縣第一高級中學、東明縣第一初級中學、東明縣第三實驗小學將分別冠名為山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東明合作學校、山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東明合作學校、山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東明合作學校。山東師大直屬3所學校校長分別被東明縣3所學校聘為“名譽校長”。但有業內人士就此提出了質疑,目前輸出的優質資源也只是這三名“名譽校長”,師資之類截至目前并未跟上,師資輸出要等待更進一步的工作。
此外,于2005年9月初正式開學的濟南市外海實驗學校,當時引入了濟南外國語學校的管理模式。濟南外國語學校派了幾名中層到濟南市外海實驗學校擔任管理層職務。兩年前,由于托管結束,濟南外國語學校派出的人員撤回。濟南市外海實驗學校網站的學校概況顯示,該校是濟南外國語學校的生源基地,學生可擇優直接升入濟南外國語學校三箭分校初中部。據悉,目前在校的六年級學生有一部分可以到濟南外國語學校三箭分校初中上學,其他年級由于濟南外國語學校的托管結束,是否能擇優直升還是未知數。
名校這么“拼”,也是為滿足多方需求
根據相關文件,新建小區配套學校由開發商建好后,應無償移交當地教育行政部門。而開發商配建一所小學從規劃到建設,需要花費幾千萬,如果學校的規模大,甚至需花費上億元,這些資金按照規定是開發商“自掏腰包”。在一次由教育部門牽頭的新建小區配套學校應建未建協調會上,面對教育部門要求配建學校的“逼問”,一名房企負責人走出會議室后抱怨:“憑什么我們建了學校無償移交,這不是明搶嗎?”不過,這樣的抱怨隨著越來越多的名校加盟房地產而變得越來越少,甚至有的房地產商會直接“開價”,指明需要哪個名校來接手他們的配建學校。
我國不少城市為何近年出現名校與房產“綁定”的熱潮?業內人士分析,除了老百姓的迫切需求外,背后還有一雙有形的“行政手”在推動,不少地方為了追求區域GDP的增長,“架”上名校陪著房地產商一起賣房。
目前,我國已經建成的小區或者是在建小區大多是在2012年之前完成的投資立項,從2012年之前的數據來看,2011年土地出讓金占地方財政總收入的38%,實際上,從2002年開始,全國土地總收入占比就高于20%,特別是在2008年之后,對地方財政收入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另一組來自國家統計局和財政部的數據,更是可以看出房地產業對地方財政的影響,從2001年起,我國的土地財政收入呈現穩步上升趨勢,其在地方財政收入中所占比重也在波動中上升,從2001年的19.7%上升至2011年的48.3%,10年內上漲了一倍之多,幾乎占據了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半的來源。大型的房地產業是區域內不可忽視的財政支柱,“一般情況,房地產的稅收不像區域內的銀行總部一樣,銀行總部的稅收是持續性的,而房產稅收是則是‘一錘子買賣’,所以在一次性的交易中,價格越高,稅收就越高。”一名業內人士表示。
另據一位政府部門的相關人員介紹,與工業項目相比,房地產項目“來錢快”,能拉到大的房產項目是拉高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劑良藥。對于市民來說,買房時除了價格考慮,最多的兩方面一是交通、二是教育。房產如果能“傍”上名校,幾乎是最佳的促銷方式。他認為,其中的利益關系層層相扣,學校無奈被區域GDP所綁架,只能跟著“拼了”。 (本報記者)相關新聞
應對義務教育資源短缺難題,省人大代表鞏曉燕建議——
配套學校應與新建小區同步規劃
隨著濟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義務教育資源短缺、招生壓力大、外來務工子女入學難等關乎教育的問題,社會對其關注的熱度一直沒有消退。省人大代表、濟南天橋區教育教學研究中心中學教研員鞏曉燕建議,新建學校要與新建小區同步規劃、同時建設;已入住但未配建學校的小區,則應盡快建設配套學校,解決學生入學問題。
鞏曉燕以天橋區為例介紹,天橋區黃河以南小學共有559個班,超過省定每班45人標準的有415個班,占74.2%,教室不足、室內擁擠的情況普遍存在。鞏曉燕認為,應由市政府出面協調,將配套學校變成小區必備教育設施,在規劃、建設、交付等全部環節上都應考慮到配套學校的建設問題。“在徐李、濼口、東沙、北湖等正在開發建設的片區中,由開發商代建的配套教育設施就應做到與所開發的居住區首期住宅項目同步規劃、建設,且同步交付使用。”她說,對于已入住但未建配套學校的小區,也應盡量追加建設配套學校。“凡涉及教育配套設施的規劃與建設項目,教育部門應提前介入,全程參與配套教育設施的規劃與建設過程。增設征收教育設施配套費,教育設施建設由各級政府負責。”在教育資源均衡問題上,除校舍等教育資源本身有限外,另一部分壓力還來自于外來務工子女入學。鞏曉燕說,在區縣不能滿足外來務工子女就學需求的情況下,應提前上報市教育主管部門,打破區域界限,從全市范圍統籌學生入學情況。
同時她認為,全市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工作中可適度提高門檻。建議全市統一賦分標準,在現有證件和年限的基礎上適度調整標準,提前告知,全市一把尺子運作,根據容量嚴格按照分數錄取。 (記者曹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