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不斷增長的招生計劃,一邊是逐年減少的生源,身處夾縫中的中職校難免“招生心切”。再加上高校不斷擴招,升學率增高,更多的初中畢業生選擇讀普通高中,中職招生空間被進一步擠壓。
“客觀因素會影響中職生源變化,但這些都不是關鍵原因,最主要的是社會傳統觀念對職業教育的不認同。”上海信息技術學校校長鄔憲偉說,中職“生源危機”的實質還是“吸引力危機”。對老百姓而言,教育的吸引力主要取決于兩方面:要么可以滿足畢業后獲得高工資的需求,要么能夠滿足高學歷的需求,顯然目前中職教育兩者都不能滿足,“它似乎成了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附屬,在夾縫中求生存。”
不少家長對中職校的看法仍是“三流學校”,是無奈之下的選擇。很多家長認為,中職校就業率再高,但是畢業之后的收入不高,也是“白搭”。據統計,上海中職校畢業生近兩年平均工資一兩千塊左右,而高收入畢業生畢竟是“鳳毛麟角”。在上海,算算租房、吃飯等費用,一兩千元的工資“緊繃繃的”,自然沒有吸引力。
另外,社會上的人才觀念仍然是“學歷至上”,上高中讀大學才是“成才之路”。上中職校不僅有的家長自己覺得沒面子,孩子也感覺前途渺茫,一些家長說,“就業后,孩子拿什么去和高學歷的人競爭?”有一些學歷原本不高的家長,希望通過子女實現自己的“大學夢”,也不愿意送孩子進中職校。
上海家長對中職教育還存在另一種偏見,認為讀中職“小孩會吃苦”。所以,中職校焊接、化工等專業都少人問津,很多家庭因為都是獨生子女,家長不愿意送孩子進職校"吃苦",并不考慮這些專業是否適應社會需求,有沒有上升空間等。
打通中高職“立交橋”
不少職教人士建議,職業教育當務之急是進行整體調控,整頓混亂的招生市場。最關鍵的是順應市場和老百姓的需求,進行"破冰"改革,逐步打通中高職"立交橋"。
鄔憲偉認為,重慶等地對“買賣生源"重拳出擊,確定了由監察部門對中職招生工作實施監督,并將買賣生源行為納入了商業賄賂的治理范疇,上海也應該加大力度整治。上海市工商信息學校校長方德明說,目前,中職校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造成了重復投入,稀釋了教育資源。一些學校定位不清晰,跟風開設計算機、商務英語、外貿等專業,造成就業"過剩”,可適度整合區域內的職教資源,對一些招生不好、就業不佳的學校進行“關停并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