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體育的功勛人物,何振梁一生為中國與奧林匹克運動服務,身體力行發揚體育精神與價值,見證并推動中國體育的崛起,也架起中國與奧林匹克大家庭之間的橋梁。昨天下午,這位85歲的“奧運老人”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走完了自己的五環人生。
出生于無錫,9歲隨家人遷往上海,21歲從上海震旦大學電機系畢業,后因學習法語被共青團中央選調到北京任外事翻譯――人生的第一個四分之一,何振梁與體育并沒有交集。
然而,1952年7月的一紙臨時通知,改變了他的命運。當時,芬蘭赫爾辛基正舉辦第十五屆奧運會,中國首次受邀參與,何振梁作為翻譯出席。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與體育和奧運結緣,他從此為之貢獻了未來的全部歲月。
1993年9月23號,北京在申辦2000年奧運會時,以兩票之差負于悉尼,當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宣布這一結果時,所有中國人都經歷了由喜轉悲的心理過程。在電視機前,人們看到的何振梁依然面帶著微笑,但回到賓館后,他哭了。后來,何振梁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了當時的情形:
“是嚎啕大哭的,這在房間里面,我可以縱情的,或者把我心里壓抑住的,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全部釋放出來。”
何振梁并沒有因為這一次的失敗而放棄申奧,1998年,中央批準北京申辦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已經從國家體委領導崗位上退下來的他聞訊后主動請纓。為了一張張寶貴的支持票,已過古稀之年的何振梁夫婦奔波在世界各地,拜訪國際奧委會委員,從2001年2月起,五個月里他們有四個月在國外和旅途上度過,一共走了20多個國家。
2001年7月13號,何振梁在莫斯科國際奧委會全會上為北京申奧所做的最后陳述只有短短的387字,但卻打動了所有人的心:
“英語壓混,播音員讀:無論你們今天做出什么樣的選擇,都將載入史冊。但是只有一種決定可以創造歷史。你們今天這個決定可以通過體育促進世界和中國友好相擁在一起,從而造福于全人類。如果你們把舉辦2008年奧運會的榮譽授予北京,我可以向你們保證,親愛的同事們,7年后的北京,將讓你們為今天的決定而自豪。”
兩次申奧,淚水從苦到甜,何振梁功不可沒。可這位“申奧功臣”卻說:“申奧成功不是一個人的勝利。它屬于所有參與這項工作的人,屬于我們的國家和人民。”何振梁曾兩次被德國《國際體育通訊社》評選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之一。不過,因為身體原因,從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后,他就逐漸淡出大眾視野。但是在曾經與他接觸過的人心中,這位平和寬厚博學的長者還是留下深刻印記。來聽五星體育廣播記者張亦瑩的報道。
作為第一位進入國際奧委會這個國際組織的中國人,何振梁要維護國家的利益,也要遵循奧林匹克憲章。對于規則,他有超乎同時代其他人的了解,也能通過自己的高情商,盡力兩全。追隨何老25年的助手、北京奧林匹克俱樂部總經理王奇介紹:
“又堅持原則又幽默處理。希臘申辦的時候給他紅包,機票報銷,他說國際奧委會已經給我出了機票了,這個錢還是給人退回去。所以國際奧委會說他是一個‘不可能拉攏’的人。但是他在做人情方面也在努力,北京申辦時國際奧委會經常來中國考察,他經常帶著老伴兒,梁阿姨就給每個委員都拍照片,洗完了做成一本一本的相冊,送給委員,還加上一句:‘如果08年申辦成功,歡迎你們再來。’”
當然,何振梁最大的貢獻,是在國際體育組織中,發出了中國的聲音。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奧委會條線記者彭延媛認為,流利的英法雙語表達、儒雅親切的人格魅力和高屋建瓴的思想格局,造就了這位杰出的體育外交家:
“國際奧委會委員是代表個人來發揮作用的,何振梁建立了非常好的口碑,非常受人尊敬,大家對他沒二話。這種形象幫助中國在奧林匹克道路上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夢想,包括中國恢復國際奧委會合法席位、包括“中華臺北模式”的創立、包括北京成功申辦奧運會的過程,當中都有何老點點滴滴非常細致的努力。我印象最深他說我們不能滿足于在國際奧林匹克中有一個位置,我們還要制定規則。他做到了。”
完成北京申奧的心愿和使命后,何振梁本可安心頤養天年。但南京提出申辦青奧會,讓老人毫不猶豫地再次帶病出山。2010年初,作為三位申奧陳述人之一,步入耄耋的何振梁又一次為中國贏得來自世界的掌聲。事后人們才從他人口中得知,就在為南京拉票的前一天,何老還在做著透析。
“奧運老人”的人生走到了終點,而他畢生奉獻的奧林匹克事業已在中國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