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一點善舉就能給這個孩子最大的希望。青年報記者 常鑫攝
手上抱著磚頭,所以沒有辦法抱你。小鴻銘在這樣的農村留守家庭中漸漸長大到四歲。然而,這時卻被診斷為患上了白血病。父母為此債臺高筑四處求醫,眼看離希望只有一步之遙,卻經歷了移植失敗的又一次絕望。如今有機會再次移植,只希望社會上的好心人能夠伸一伸援手,幫助這個家庭渡過人生最大的難關。
小男孩身患M6型白血病 全家陷入絕望
棗陽市牛升鎮杉樹林村,4年前,小鴻銘出生在湖北省的一個村莊里。村如其名,那時候,滿村都是大片的杉樹林。而當小鴻銘漸漸長大,杉樹林漸漸消失了,一座座制造壓縮板材的工廠“拔地而起”。
小鴻銘的爸爸并沒有“近水樓臺”地在這些工廠里上班,而是選擇了到武漢市里面打拼。有活的時候就到工地上拉大磚,接完了這單活就接著四處找下一單,一個月下來,勉強能夠維持整家人家的生計。
然而,手上抱著磚頭,就沒有辦法騰出手來抱孩子。為了撐起整個家,小鴻銘的撫養重任只能交給孩子的媽媽。“小鴻銘出生的時候,孩子他爸爸不在家,后來回來看了10天孩子,又出去打工了,之后再見到,孩子已經1歲了,別人都開玩笑說,自己的孩子都快認不出來了。”就這樣,小鴻銘的媽媽一邊默默支持著老公在外拼搏養家,一邊攬下了培養孩子的重擔,雖然生活過得辛苦,但看著小鴻銘漸漸長大,日子似乎也在越來越好。
然而,去年7月,小鴻銘的一場高燒卻讓整個家庭陷入了絕望中。
“寶寶從小就體質不好,一直發燒。那天我原本以為孩子又是受風寒了所以發燒,帶他去了鎮上的小診所。沒想到退燒之后,寶寶的肚子依舊脹得厲害,醫生建議我帶他到市里面的醫院查下血。”于是,小鴻銘的媽媽第二天就帶著孩子到武漢市的兒童醫院,沒想到一查之后,醫生告訴小鴻銘的媽媽說,“血象不好。”小鴻銘被診斷為患上了M6型白血病。
“醫生告訴我說,白血病分為很多種,而M6型是比較嚴重的一種,必須要進行移植。”事不宜遲,小鴻銘的媽媽立刻向醫院申請進行移植,然而卻遭到了醫院的滿口拒絕。醫院告訴孩子媽媽,雖然醫院里有相關的設備,之前也有過不少成功的骨髓移植案例,但是從來沒有做過像小鴻銘這樣年紀的個案,怕風險太大。
雖然小鴻銘的媽媽哭著一再央求,但還是無濟于事。無奈之下,只能轉向北京,卻又遇到了要“排長隊”的難題。“孩子做骨髓移植需要進入移植倉的無菌室,但是北京的醫院告訴我說,平均一個孩子要住一個月,鴻銘如果要進入的話,至少等上兩個月。但是寶寶的病拖不起啊,一拖兩個月,估計情況惡化得更加嚴重了!”
幾經輾轉,去年9月,小鴻銘的媽媽帶著虛弱的寶寶來到了上海求醫。上海道培醫院的醫生會診后允許小鴻銘的媽媽給兒子進行骨髓移植。一周后,小鴻銘被迅速送進了移植倉,寶寶有救了。
骨髓移植最后一步失敗 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被送進移植倉后,小鴻銘每一天接受著預處理化療,將體內原有的造血系統破壞,同時依靠輸液維持著生命。而在移植倉外,小鴻銘的媽媽也在全力準備著,移植前三天起,每天打入動員針,加快造血干細胞的生成。
三天后,是進行移植的日子。為了節省一些醫療費用,小鴻銘的媽媽選擇了局部麻醉,醫生將針頭扎入腰骨里,足足抽取了300毫升。麻藥作用退卻之后,是難受的疼痛。然而,只要孩子能夠好起來,小鴻銘的媽媽說受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
令人欣喜的是,小鴻銘媽媽的骨髓進入寶寶的體內慢慢長起來,99.4%的血象在孩子體內獲得新生。“不過,醫生說雖然孩子骨髓內的細胞大多數是新生了,但是皮膚內的血細胞只有30%—40%才是我的,還需要從我身體里抽100毫升左右的外周血輸給孩子,作為鞏固。”
然而,就在最后這關鍵的時刻,小鴻銘的媽媽不幸感冒了。醫生表示,絕對不能這個時候抽血,但這也意味著,孩子錯過了外周血治愈的最佳時機。更嚴重的是,因為小鴻銘先前在移植倉里進行過預處理,殺死了很多體內的細胞,這強度甚至比化療還要強很多倍,所以人體免疫力大幅下降。“醫生告訴我說,要馬上再進行移植是不可能的了,只能先每天輸血和使用抗生素來維持孩子的生命。”
父母為救孩子忙累到暈倒
比一紙“無法治愈”的判決更殘忍的,是離希望僅有一步之遙時,卻戛然而止。但小鴻銘的媽媽感冒,也是因為照顧孩子實在太累。
小鴻銘的媽媽告訴青年報記者,在村里,婆婆去年剛剛做完一場腰椎大手術,公公身體也很虛弱,腸道不好,平時也需要她一直照料。所以這次來到上海求醫,只能靠著自己,以及聽聞孩子患上白血病后立刻辭職千里迢迢趕來的小鴻銘爸爸。剛到上海,很是迷茫,首先要給孩子看病,又要忙著跟醫生溝通,還要四處找地方租房住下來。
即便是兩個人一起照顧小鴻銘,一天24小時仿佛還是有做不完的事情。媽媽要在醫院里面陪著孩子打針化療,悉心照料,生怕有一點點的差池。而小鴻銘的爸爸則要負責每天給孩子做飯做菜。和普通病人的飲食要求不同的是,小鴻銘吃飯的餐具和食物,每一樣都要經過消毒。無奈之下,夫妻倆只能自己再從牙縫里省了又省,專門買了一臺高壓鍋。每一份餐具全部消毒一遍,而每一頓飯菜燒好后,還要再放進高壓鍋里再消毒一遍,才安心送到孩子的口中。不僅如此,小鴻銘每天換洗的衣服也必須一件一件進行消毒。
當小鴻銘第一次移植失敗后,小鴻銘的爸爸第一反應就是回老家再借錢,再給孩子治病。沒想到的是,就在他緊趕慢趕到上海火車站時,連日的勞累加上孩子病情的壓力,讓他突然暈倒了。
等他再次睜開眼的時候,身邊是把他救起的好心人和派出所民警。民警讓小鴻銘的爸爸立刻去醫院檢查,“但是,孩子他爸爸為了能省一點是一點,怎么也不愿意,一個勁兒地說自己沒事,就自己回老家了。為了不讓我擔心,這件事情他一直瞞著我,后來是家里人說我才知道的。”小鴻銘的媽媽心疼地說。
已是債臺高筑 求好心人伸援手籌醫療費
在移植失敗之初,醫生曾經誠懇地告訴小鴻銘的父母,要康復,把握并不是很大,“坦白說,已經欠了那么多債了,要是繼續治療也不知道到哪里繼續去借錢,我和孩子的爸爸也曾想過是不是放棄,但是實在是狠不下這個心,孩子的求生意志很強很強,他這么乖、這么聽話懂事,我們不能就這樣放棄。”
在媽媽的記憶里,小鴻銘一直都是個乖巧懂事的男孩子。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才四歲的年紀,就會到菜園里撿柴火回來給奶奶燒柴用,還會把姐姐玩得到處都是的玩具一件件撿回來放好。“雖然小鴻銘在幼兒園的表現不能算是數一數二,但是我一直都為有這個兒子而感到驕傲。”
即使是在上海求醫這么多月,小鴻銘還是心心念念想著幼兒園里的小伙伴和老師們。“如果不住在醫院里,今年他本應該上幼兒園大班的,平時躺在床上,他就會急切地說想要回到學校上學,還擔心老師排名字的時候會不會把他忘記了。”
如今小鴻銘成為了醫院里的“長期住戶”,變得越來越勇敢。“現在孩子打針、做骨穿都不哭了。每次都是眉毛皺得緊緊的,把小拳頭攥得很牢很牢。”說到這里,小鴻銘的媽媽卻忍不住哭了。
由于小鴻銘現在肺部有感染,現在已經不能正常化療,醫生每周定期給他在做小劑量化療來避免病情惡化。但要治療,還是需要再次進行骨髓移植,這一次,移植者是小鴻銘的爸爸。
但除了身體上的準備,醫療費更是頭疼的事。小鴻銘的媽媽告訴記者,在第一次移植時,向親戚朋友七拼八湊了30萬,加上之前購買的保險得到理賠29萬,勉勉強強付清了醫療費。然而,現在每周都要輸血、輸血小板,還要用抗生素,外地醫保報銷比例很低,每周都要2萬元的花銷。“他爸爸這次回去,向鄰居們借了幾萬元,但是如果要移植,還缺20多萬,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找這筆錢。”
現在,爸爸和媽媽給小鴻銘改了名字,給他的小名取名為“健強”,寓意健康強壯。“希望社會上的好心人能夠幫幫我們,讓這個孩子重新健康強壯起來!”
愛心征集令
如果你被小鴻銘的故事所打動,如果你愿意伸出援手幫助這個絕望的家庭,請聯系我們吧!你的一份小小的愛心,匯聚起來就能幫助這個家庭渡過難關。
聯系方式:qnbtyb@sina.com. 請注明是幫助小鴻銘,并留下您的聯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和您取得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