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于量1月19日報道: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發展研究院今天發布《2014年上海綜合交通運行年報》。年報顯示,2014年上海交通供需矛盾進一步突出,交通高峰時段延長,擁堵呈常態化;同時,《年報》對2015年上海交通形勢進行了研判。預計上海交通狀況將進一步加劇,總體形勢更加嚴峻。
交通供需矛盾突出外牌車輛增長迅猛
《年報》中的統計數字顯示,自2010年世博會以來,上海中心城城市道路里程約4865公里,增長僅為3%;城市道路面積105平方公里,增長8%。而與之相對應的,是私人小汽車數量的持續增長:截至2014年底,上海機動車保有量為304萬輛左右(不含外省市號牌車輛),較去年底增加20.5萬輛,增幅為7.2%。
數據顯示,與2013年同期相比,2014年上海快速路日均交通總量增長約7%、中心城越江交通日均總量增長1.2%、高速公路日均車流總量增長約13.2%。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滬C牌照的郊區小客車和外省市號牌車輛數量增長迅速。其中滬C牌照的郊區小客車總量已達67萬輛,比去年底增加了9萬輛,增幅達16%。而快速路上行駛的外省市號牌車輛(簡稱外牌車輛)規模亦不斷增加,快速路早晚高峰滬牌與外牌車流量比達9:1,平峰則更是高達2:1。
道路擁堵呈常態化高峰時段持續延長
此次《年報》首次發布了上海城市擁堵指數。據介紹,該指數取值范圍0-100,其中0-30,對應暢通狀態(一級,綠色);30-50,對應基本暢通狀態(二級,黃色);50-70,對應擁堵狀態(三級,橙色);70-100,對應嚴重擁堵狀態(四級,紅色)。指數顯示,2014年上海道路擁堵范圍進一步擴大,頻率進一步增加,擁堵呈現常態化。
經測算,2014年,在42個快速路交通指數區域中,高峰時段擁堵指數大于50、累計擁堵時間大于1小時,超過100個工作日擁堵的達8個區域,主要集中在浦西西部及西南面的8個常發性嚴重擁堵區域;
在68個地面道路指數區域中有15個區域,主要集中在內環內以商圈及醫院為中心的15個常發性嚴重擁堵區域。這些區域構成了上海常發性的嚴重擁堵區域,其中個別區域的嚴重擁堵已經超過240個工作日。
同時,上海道路交通高峰時段進一步向午后和早晨延長。中心城道路擁堵的累計時間在延長,形成了早、午后、晚高峰的三個擁堵高峰,并逐步呈現午后高峰向晚高峰延展,與晚高峰時段逐漸連成片以及早高峰提前的趨勢。早高峰入城方向擁堵較嚴重,快速路擁堵里程比例達9-10%,車速為低于40公里/小時,擁堵時間提前至7點左右,部分路段行駛車速低于10公里/小時,擁堵進一步惡化;午后高峰道路擁堵程度也有所加劇,平均行程車速同比下降4%左右,擁堵里程比重達9%左右。
軌交比重超越地面出租車客運量下降
公共交通方面,2014年上海共完成城市客運量65.85億人次,日均客運量達1804萬乘次,比上年同期增長3.6%。客運結構繼續保持良性變化趨勢,軌道交通占比重由2013年的39%增長至43%,超過地面公交比重。
統計數字顯示,2014年上海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達775萬乘次,同比增長12.8%。工作日日均客流已達840萬乘次,單日客流逾900萬乘次的共27天。放射性線路高峰客流擁擠程度較高。早高峰全網進站客流占全日進站客流總量的13.0%,全網擁擠里程比例超過17%。周末(周五)大客流成常態化,尤其是重大活動或節假日因素客流增長顯著,其中11月和12月每個周五都突破900萬,12月31日元旦前又創歷史客流新高,全網客流達到1028.6萬乘次。
同時,上海地面公交供應能力也不斷提升,客流保持穩定。2014年地面公交線路達1377條,公共汽電車日均客運量達730萬乘次。然而,出租車客運量則呈下降趨勢,日均客運量為283萬乘次,同比下降3.9%。
今年形勢更加嚴峻限行時段或將延長
對于2015年度上海交通形勢研判,《年報》認為上海仍將面臨交通需求快速增長,交通設施供應持續放緩的發展形勢,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大。同時,受重大項目施工和重大活動等影響,將進一步加重當前的交通擁堵狀況,運行總體形勢會更加嚴峻。
2015年上海計劃實施的重大建設項目主要包括延安東路隧道大修工程、北橫通道、東西通道、外環隧道大修、虹梅南路高架、嘉閔高架北延伸、軌道交通14、15、18號線等項目,預計將會形成中心區越江(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北部越江片區(翔殷路隧道-外環隧道)、長寧北翟路、閔行徐匯虹梅路、嘉定西北部五大擁堵片區。
2015年上海軌道交通客運壓力也將進一步增加。根據運營計劃,13號線一期、二期部分(長壽路-世博大道)、12號線西段(七莘路-曲阜路)、11號線迪士尼段(羅山路-迪士尼樂園)等區段均將在2015年四季度或年底開通。預計2015年網絡全年日均客運量將達840萬乘次左右,同比增長8%-9%,工作日日均常態客運量預計將達900萬乘次。
針對嚴峻的交通運行形勢,上海市交通委方面表示,將在今年重點關注滬C拍照和外牌車輛的配套管理,或將進一步延長車輛限行時段、擴大限行區域。此次發布的擁堵指數也將于今年4月起實現發布常態化,發布周期初步計劃為每季度發布一次,從而發揮擁堵指數在機動車出行中的“預警、預示、誘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