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未來低碳城市”為主題的上海2015低碳國際論壇昨天在浦東臨港舉行。會上透露,臨港地區的新編規劃已接近完成,將于春節后正式發布,其中打造低碳發展實踐區,將是臨港未來的重點和亮點。
據臨港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浦東新區副區長陳鳴波介紹,未來臨港將從“硬條件”和“軟環境”兩方面實現低碳發展。硬條件主要是指產業、建設、交通和能源;軟環境則是科技創新和低碳金融。在產業方面,臨港將重點打造再制造產業。目前,臨港是國內唯一一個獲得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環保部、商務部、國家質檢總局等多部委支持的國家級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
新能源產業也是臨港地區未來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目前已經在核電、風電、綠色火電等方面形成了很好的產業基礎,世界最大的5兆瓦風電機艙就在臨港生產。未來,臨港的目標是力爭建成全國規模最大、業務最集中、技術最先進的新能源裝備制造與研發基地。到今年年底,高端裝備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要達到70%。
在建設方面,臨港地區將以城市建設為基礎,打造低碳城區,措施之一便是大力發展綠色建筑。今年起,臨港主城區新建民用建筑將全部按照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建設;區域內按照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建設的建筑面積占同期新建民用建筑的總建筑面積比例將不低于50%,商品住宅新出讓項目裝配式住宅建筑面積不少于50%。
臨港還將實施“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通過下滲減排、集蓄利用等技術手段,削減城市洪峰流量,減小雨水徑流,減輕雨水污染,達到雨水綜合控制目標,使得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80%左右。
臨港地區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將發生根本性變化。臨港計劃到2017年實現主城區公共交通零排放。為此,區域內的公交、公務、環衛車輛等將逐步替換為新能源車輛。到2017年,公交100%完成替換,公務、環衛車輛80%完成替換,其他社會車輛力爭達到50%。同時,將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并加強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鼓勵私人汽車使用新能源車輛。為實現零排放的目標,臨港還將采取新型的交通運營模式,今后市民開非新能源車輛進入臨港主城區,需換乘新能源公交車和微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