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梅
逃離路線:廣州——重慶萬州——廣州
回到家鄉感覺“人生地不熟”
和劉梅的聯系是在QQ上,QQ頭像是一個優雅的女人,那是她本人的照片。原來在廣州,她已經算是“白骨精”級別的,“就是白領、骨干、精英啊!哈哈”。
逃離廣州對劉梅來說,無奈的成分小一些,更多的是一種不被認同感,“當時經濟壓力其實也有,更多的是尋求一種平衡,我在廣州能得到什么,耳邊是聽不太懂的粵語,親人又那么遙遠,照顧不過來;而回到重慶這些似乎都能得到解決。”
仔細盤算了一下,劉梅一年前從廣州回到了重慶萬州,“身為重慶人,總覺得回到家應該大有用武之地。”在廣州的時候,劉梅在一家大公司的大客戶部工作,主要服務一些重要客戶,“給他們做活動,寫文案。”
然而在重慶萬州工作了不到一年,劉梅感到種種不適應,“在廣州給客戶服務的時候,就是談案子,在重慶萬州這邊客戶并沒有那么國際化,拼的全是酒桌上的功夫,喝酒喝好了,文案寫得不行,這單子咱也能簽下來;還有一次,我和另一家公司比文案,我的案子應該是一流的,但是沒想到,那客戶還是簽了那家公司,后來才知道對手有熟人關系,并送了禮的。”
回到重慶萬州的劉梅深刻感覺到“人生地不熟”,“這是我的家鄉嗎?我為什么一點優勢都沒有呢?”更讓劉梅痛苦的是這樣一次經歷——有一次她好不容易簽下一國際客戶,當時要給這家公司做一個酒會,邀請函上寫著“請著正裝”。但是隆重出場身著晚禮服的她發現,“就我一個人身著晚禮服,像個什么似的,其他人穿什么的都有,還有人穿著拖鞋就過來了,有的人帶了孩子,孩子在現場大呼小叫,讓客戶很不滿意。”
劉梅一直在思考,是不是自己要求過高?“從廣州回重慶,真的是懷著抱負的,要做點事情給家鄉的,但是沒想到是這個樣子。”就這樣,劉梅揮一揮衣袖,沒帶走任何東西,又回了廣州,“現在想開了,廣州雖然節奏快,生活壓力大,但是我應該適應這里,應該把這里當成我的第二故鄉,也許我還會回到重慶的,但不是現在。”
記者手記
身在其中,時常糾結,一旦離開,分外留戀
記者在尋找“逃回北上廣”的人時,發現一些人的MSN上簽名檔還掛著“在北京煩透了,尋外地工作機會”。看來北上廣真是圍城,身在其中,時常糾結;一旦離開,分外留戀。
“北上廣”的“逃離”和“逃回”在網絡論壇上也引起了網友熱議。一位網友說,一個國家的發展應該是以中小城市發展為導向的。當前最重要的是解決產業布局問題、產業結構問題、產業調整問題,讓資源分配更加合理。唯有這樣,“逃離北上廣”才會意味著幸福回歸。
更有網友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贊同“逃回北上廣”——資源分配與體制問題是阻礙他們回老家去的兩大絆腳石,“曾記得有一年回家辦事,那幫拿著納稅人錢的家伙,上班時間在辦公室打牌,問個事也不理。這種地方如何能治理好?如何吸引資本來投資?又讓我如何從大都市撤離?”
這個帖子也引起大家共鳴:“中小城市的生活成本其實并不低,別看物價低,辦個廠天天有人來你這兒整點油水。一線城市相對來說給人一種公平的感覺,大家做事一般都能按規定辦事,而在小地方辦個屁大點的事都要托關系走后門還要送禮。”
不管在哪個地方工作生活,只要這個地方能夠實現一個人的夢想,那它就是你的桃花源。而目前桃花源的建成還依賴于資源更加合理地分配。
來源: 北京晚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