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宮一號”整裝待發
“天宮”整裝待發 “神八”運抵酒泉
羊城晚報訊昨天傍晚,運載著發射“神舟八號”的火箭專列徐徐駛入東風航天城火車站,標志著“神舟八號”星箭正式進入發射場區,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空間交會對接工程進入新節點。
“神舟八號”能否順利升空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火箭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火箭專列的保衛顯得格外重要。記者在車站看到,從車站候車室到站臺均有多名安保人員在警戒。
站臺候車樓的房檐上早已掛起了一條紅色的條幅,大書14字———熱烈歡迎“神舟八號”火箭專列進場。站臺上,十幾面紅旗迎風飄揚,一支由30多名身穿演出服裝的樂手組成的鑼鼓隊正在指揮的帶領下演練西北特有的“威風鑼鼓”。
“敬禮!”18時13分,一聲剛勁有力的聲音劃破安靜的天空,剛剛沉寂了幾分鐘的威風鑼鼓隊也幾乎在同時奏響樂聲,遠處傳來火車汽笛的低鳴———運載“神舟八號”火箭的專列徐徐駛入東風航天城火車站。
專列停穩后,車門打開,首先出來的是一面藍色的旗幟,鑲嵌著金黃色的穗兒,旗幟上還寫著巨大的兩個字———“神箭”。
“一路上辛苦了。”“保證完成任務。”
迎接專列的專家們和護送火箭的技術人員們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據悉,“神舟八號”火箭專列抵達東風航天城后,將于近日轉運至組裝車間進行一系列調試和組裝、檢測。
此前曾有報道稱,“神舟八號”飛船將于今年11月初發射,它將與即將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完成空間交會對接。
“長征2F改”大量采用冗余技術
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火箭指揮員周曉明接受本報專訪:
“天宮一號”無論是重量、還是體積,與之前發射“神舟”系列飛船都有一定的不同。如何保證“天宮一號”順利發射升空,并成功將其送入指定軌道?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發射場測試站副總工程師、火箭指揮員周曉明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透露,為適應“天宮一號”的發射,ZC-2F運載火箭技術改進達176項之多,并首次采用冗余技術以保證火箭運行的安全和可靠性。
6月29日,火箭運抵發射場。由于此次任務中火箭測試的周期由原來的3個月縮短至50多天,加之今年是發射場發射任務最密集的一年,共有6次發射任務,工作量巨大,周曉明在執行“天宮”任務的同時還要兼顧衛星發射、火箭測試等任務,壓力很大。
周曉明介紹,與以往發射任務不同的是,運載“天宮一號”的火箭雖然仍然是“長征2F”系列,但為了適應新任務的需求,火箭的技術改進項目達176項,運抵發射場時不得不分割成八個部分才通過了鐵路沿線的一條條隧道,在發射場的整裝工作也顯得比以前復雜了許多。所以,火箭應該叫作“長征2F改”運載火箭。
周曉明透露,由于“天宮一號”的重量比以前的飛船增加,需增加運載火箭的推力,其重量也因燃料的增加而增重9噸,這是火箭最主要的改進內容。由于“天宮”不載人,逃逸系統不再參與任務。
為適應“天宮一號”的發射,ZC-2F運載火箭技術改進達176項之多,并首次采用冗余技術以保證火箭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冗余技術’是系統備份技術,就是在火箭的關鍵設備上裝置2-3個計算機控制系統,當系統出現問題時,啟用備份系統可提高火箭的運行安全性和可靠性,運載火箭大量采用了冗余技術。”周曉明說。
據周曉明的同事們介紹,周曉明是伴隨著“神舟”飛船的發射而成長起來的專家,從“神一”到“神七”飛船再到“天宮一號”的發射任務,經驗老道,業務精湛。周曉明從“神一”時推進劑利用系統的一名操作手到動力系統總指揮,是一步一個腳印成長起來的指揮員,2008年首次擔任火箭副總工程師,此次首次擔任天宮一號火箭指揮員。
“天宮一號”及神舟飛船會否受到太空垃圾的影響?
只能通過預報及時躲避
羊城晚報:“天宮一號”能否為航天員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焦維新:首先和“天宮一號”對接的“神舟八號”是不載人的,沒有航天員到實驗室工作,所以在“天宮一號”中沒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生命保障系統。
龐之浩:“天宮”的實驗艙大部分是密封的,里面可以提供人能適應的壓力、溫度、氧氣等,可以在里面生活。還有一部分是非密封的,據說里面是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可以循環使用水資源。它的推進艙主要提供電源和動力。它有太陽能電池板和發動機。
羊城晚報:“天宮一號”及神舟飛船會否受到太空垃圾的影響?“天宮一號”是否有“防撞”措施?
焦維新:目前的太空碎片已經非常多了,十厘米以上的有兩萬兩千多個,這對航天器的威脅非常大,在地面用望遠鏡或者雷達是可以探測到的。十厘米以下的也非常多,毫米的就有幾億個。碎片不光是威脅載人航天,對其他的航天器也有害。
現在還沒有一個有效的治理方法,負責空間天氣預報的人要監測大碎片的分布情況,對大碎片的運動狀態做出預報,假如預知附近有碎片穿過我們的軌道,可能對我們的飛船造成危害,就得躲著點。“天宮一號”和神舟都有可能受到這些太空垃圾的影響,“天宮一號”沒有專門的防撞措施,只有通過預報進行躲避。
羊城晚報:對中國來說,“太空游”的夢想還有多遠?
焦維新:商業太空漫游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恐怕還要二十年以后。
龐之浩:交會對接技術一旦得到解決,將在未來的太空旅行中大顯身手。為了體驗失重下的真實感受、居高臨下看地球、看月球,不少人開始熱衷于太空旅游。而未來的月球旅行和太空漫步游都會越來越依賴于交會對接技術,不再需要用造價極高的大推力火箭把人們送上太空,而是用比較適中的火箭把旅行者和貨物分別送上太空就可以了,這樣增加了安全系數,也更便宜。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