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保護自己的青春一樣,很多知青并不能接受對這段歷史的批判
不過,對于前來參觀的知青,這樣的“基調”并沒有獲得所有人的肯定。在一場活動上,當10位女知青的戰友上臺發言、寄托哀思的時候,站在臺下的一位成都知青忍不住頻頻搖頭。
“那其實是整個運動里非常小的一場事故。”這位老人說著,試圖打斷一位正在做筆記的記者,“知青運動其實還有很多正面的例子,我們在里面都收獲了很多?!?/p>
在參觀結束后,幾位當年的知青甚至直截了當地告訴樊建川,知青生活館的展覽“太壓抑了,不能激勵人”。
當知青運動結束31年后,這些曾經上山下鄉的人們關于“青春無悔”還是“青春有悔”的爭論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就像保護自己的青春一樣,很多知青并不能接受對這段歷史的批判。
事實上,在布置展覽的過程中,樊建川一直在給整個知青生活館“做減法”。他撤掉一些太磨難的東西,希望“在苦難之上有些亮色”。
“你會發現,知青在自我描述的時候夾雜了很多自我想象的東西?!彼f,“有人夸大苦難,有人夸大歡樂,有人夸大成就。”
在運動結束幾十年后,很多東西都已經變了。在知青生活館開館前,樊建川曾經邀請來自全國7個省市的300多名知青,表演當年知青“原生態”的節目??稍谘莩鲋校l現,同一個知青,同樣的忠字舞,人們的動作卻怎么看都“假”,再也跳不出當年的味道了。
“幾十年的審美觀不自覺地融入了他們的生活。”樊建川嘆了口氣。
他常常覺得,知青們似乎很刻意地不愿意回到過去的一些記憶里。比如當年最有特色的“對口詞”,在這一回的演出中,沒有一個知青愿意表演。相比之下,大家都愛唱一些更加“新時代”的歌曲。這位原本希望“展現知青生活原本樣貌”的老知青只能安慰自己,“變化也是記錄”。
作為曾經的知青,樊建川堅持,知青運動的確造成了很多不確定的風險、傷亡和犧牲,但它也“的確培養了一批人”。
“我們不能違抗大命運,但我們這代人也并沒有垮掉,在適當的時候挑起了整個社會的擔子?!狈ùㄕf。在他看來,正是因為在知青運動中被“過早拋入社會”,知青們大多特別能吃苦,對社會的洞察力特別強,心胸也特別豁達。
他更加相信,在“50后”的知青群體之后,“60后”和“70后”們,可能很難找到一種紐帶,把這么多人聯系在一起。
“知青是太特殊的一個群體?!狈ùㄕf,“我們被集體強制拋入另一個軌道,經歷了同樣的無奈,大家有著強烈的身份認同。”
作為其中的一員,他也希望在這個還沒有正式開放的博物館中,“真實冷靜地”反映知青群體承擔的、來自國家不可抗拒的命運,并且“記錄命運大潮下每個個人的悲喜哀樂”。
他常常體會到緊迫感?!爸嗾诩涌焖俣茸呷霘v史,如今已經年屆60歲的知青們,再過十幾年會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野。”樊建川說,“我們有責任把真相留給后人?!?/p>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