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整個利益鏈的每個環節,都會在高價產品中分一杯羹
天津市一所重點大學的李教授一直致力于研究物流領域,她向記者講述了這個龐大利益鏈的各個環節。
從醫院開始的鏈條顯示,醫院提出的采購需求計劃最終決定權掌握在一些關鍵人物手上,如各科室主任、醫院負責人及有關人員。如果進口的器械,需要向市級有關部門提出采購計劃,大型的醫療器械采購需要通過專業的公司進行招標。因此,這個鏈條包括了醫院各利益相關人、采購決策人、招投標有關負責人等。
從廠家開始的鏈條顯示,廠家要先進行產品注冊審批才能上市,銷售時分長期銷售代理和短期代理兩種。長期銷售代理一般會發展各地的一級、二級等多級代理商,終端銷售商負責公關醫院,把器械賣給醫院。這些經銷商的門檻較低,兩三萬元就可進入。這一鏈條包括了生產廠家、各級代理商、醫院相關人員等。
“以藥養醫機制的作用,催生了一些不合理利益鏈條,如掛靠、成交、過票等環節。”李教授說。由于整個鏈條缺乏監管,也沒有有力的懲戒手段,心臟支架等醫療器械、耗材的流通過程十分混亂。
“尤其是高值耗材,型號復雜,價格昂貴,醫院不可能備齊全套。如骨科耗材需要手術時才能定下來。有些醫生直接讓患者買,或從國外帶回來賣給患者。”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卓小勤說。
卓小勤認為,企業定價越高,醫生為了獲得更多利益,就越愿意推薦這個產品。產品賣得好,醫院和企業都得利。很快大家蜂擁而上都來生產這個產品,使得負責產品流通的銷售企業越來越多。由于只有新產品才可以重新定價,為了定個高價,企業就不斷申報新產品,這些都需要政府審批。在鏈條的末端,醫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回扣來獲取經濟利益。整個利益鏈的每個環節,都會在高價產品中分一杯羹。
這個利益鏈產生的根源是“以藥養醫”。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醫療資源不足,國家就給了“以藥養醫”的政策,即在藥品、醫療器械采購價基礎上允許一定比例的加價,作為醫院維持發展的經費。這直接造成一系列連鎖反應:第一,市場得到信號,定價越高越好銷,這是導致醫療器械價格和很多藥價虛高的最直接原因。第二,大家發現做藥、做醫療器械賺錢,于是盲目建藥廠、醫療器械廠,而且都是小型的、低水平重復。這些企業要生存,就采取一些非常規手段——虛高定價、給回扣。于是,整個產業結構變得混亂。比如醫藥代表的本職是介紹新藥品和器械,讓醫生能盡快掌握其用法。但如今醫藥代表的主要職能成了“做回扣”,而醫生成為賣產品的“商人”,得到的“回報”驚人。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