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99热-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中國式送禮情重?利重? 禮品回收折射出什么?

2012-02-09 08:52:1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打印文章   發送給我好友

送禮異象學術趣解

送禮也是一門學問。人們的送禮行為也有趣地印證著經濟學和管理學中的一些規律。

現象一:

禮品越貴越搶手,加價更要買,比如春節時候中國市場上的酒。

規律:這種有悖于“需求定律”的現象稱為“吉芬現象”:某些商品的價格上升時,消費者對其需求反而增加了。

解析:商家利用消費者“面子”心理造勢,結果禮品價格水漲船高,消費者反而趨之若鶩。這折射出不少人對送禮存在認識誤區,以為東西越貴重越能襯托出送禮人心意。

現象二:

禮品回購熱,說明禮品中真正實用的是少數。送禮者往往付出高額成本購買絕大多數收禮者不急需的物品。

規律:符合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的“二八定律”,即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約20%,其余80%卻是次要的。

解析:行為經濟學的一般觀點認為,普通人并不具備“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充分條件,消費者常常被商家誘導購物乃至過度消費。送禮如果只是跟風攀比,則會造成巨大浪費。

(丁楠雅整理)

中國式送禮情重?利重? 禮品回收折射出什么?

禮品小史

上世紀

50年代“溫飽型”:

一筐饅頭回娘家

在那個物資極其匱乏的年代,過年送禮仍舊以食物為主。年逾八旬的王女士說:“那個時候,一到過年,女人們回娘家,挎一籃饅頭就去了。送別的東西,一來沒有,二來也不實用。”

60年代“精神型”:

紅寶書走遍天下

從上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大鍋飯時代,食物不再時髦,政治因素成為送禮的主要選擇。一本《毛澤東選集》就是最珍貴的禮物。此外,《毛主席語錄》等都是送人的好東西。這些書曾經激勵了整整一代人。

70年代“實用型”:

三件寶物才算鐵

少了春聯鞭炮,少了年貨糕點,甚至連假期都取消了。最常見的禮品是毛巾、瓷茶缸,這些東西上都印著紅星,還有“抓革命、促生產”等字樣。

80年代“健康型”:

拎包點心走親戚

改革開放以后,過年的傳統重新恢復,不過物資仍舊匱乏,人們遵循著以前的規則,以需要為主。流行送點心,用麻紙一包,上面再加一張油面兒的紅紙,印著福字,再用紙繩子捆起來。此外,一斤白糖、一包茶葉也都是很好的禮物。

編輯: 馬原  標簽: 禮品 禮品經濟 iPad 禮品回收 送禮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精彩熱圖

老照片揭清宮生活

那些年“雍正”追過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