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一個中午,李靜和剛做完放療的男友出了醫院,站在北京的街頭打車。40分鐘里,一輛輛空車駛過,無人停下。最后李靜找了一輛黑車把病人送走,跑到沒人的地方哭。
這個26歲女孩的男友剛滿30歲,腦部出現惡性腫瘤,“就像被命運選中,聽見理想倒塌的聲音”。而在生死大問題面前,在她推著輪椅上的病人心急如焚的時候,城市的頑疾還在不斷消耗著她的力氣和熱情。
“有人說,著急打不到車的時候,很容易恨上一個城市?!边@個曾經對北京生活充滿夢想的女孩再沒有力氣可供消耗,只能把酸楚寫在網上。
北京市有6.6萬輛出租車,但“打車難”這個頑疾依然出現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幾乎每天都在發作,遇到節假日,雨雪天,上下班高峰期和老百姓最急需出租車的時候,“病”況更重。
這是一連串的困惑。為什么打車難?難道是司機不想掙錢?如果司機辛苦工作卻只能勉強生存,那么錢都去了哪里?如果這個城市存在比正規出租車數量更多的黑車,那為什么不能發展為更多正規的出租車?
出租車之惑,問的是城市的智慧、城市的歷史、城市的真相和城市的勇氣。
81%的北京人遇到過打不到車的情況
“打車難”這個三個字意味著什么?
在李靜的微博上,人們用親身經歷告訴她:
“從朋友家出來,因車限行全家人只好站在京寶匯門口等車;過來十多輛出租車均以不去望京、要交班、路不熟、后備箱有東西等各種理由拒載。苦等40多分鐘,仍未攔上出租,一家人只好分成三撥兒打車,可司機一到發現咱帶著嬰兒和童車,又都婉言拒絕。”
“我當時大著肚子打車沒人停,孩子發燒等在路邊,連黑車都沒有,耗了1小時,最后咬牙在深冬12月考駕照,每天4點多早起,總算把駕照考下來了,想想大雪天學車現在都齒冷?!?/p>
“那天在醫院門口,媽替我拎著裝滿了藥的沉重編織袋,兩人饑腸轆轆地站在路邊等車。由于腿不方便上車慢了一步,司機還很不高興地說:快點把門關上!”
在北京一家媒體工作的80后女孩小白說,“我有次因為身體原因無法開車,在路邊等了半個多小時,都快暈過去了也沒車停下來。那時我多希望有愛心司機來‘作秀’”??!”
2011年一項對北京打車情況的調查顯示,81%的人遇到過打不到車的情況,65%的人因此而誤事兒,近八成的人認為,這個城市頑疾或多或少地影響了自己的生活。
車站、學校、繁華路口,下雪、下雨、節假日,在這樣很難打車的時候,呼吁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是個不切實際的選擇。尤其對李靜這樣的情況,出租車就是一種剛性需求。
這次“頑疾”發作,有了個“鎮痛”的辦法。一些素不相識的人看見李靜的經歷,紛紛把電話號碼給她?!盎蛘撸惆l個微博,旁邊有誰在,過去帶一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