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消失的MH370航班,讓馬來西亞航空這家東南亞地區的航企突然受到全球的關注,公司本來計劃在2014年實現由虧轉盈,但是,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波會否給它的未來帶來致命打擊?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的“前世今生”是什么狀況?本報記者昨日采訪專業人士后一一揭秘。
運營67年
歷經兩次空難
“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究竟有何來歷?”失聯事件后,很多乘客發現,相比于美聯航、法航等國際著名航空公司,馬航也如迷霧一般。根據官方網站的資料顯示,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AS)屬于馬來西亞的國營航空公司,主要基地是吉隆坡國際機場,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47年成立的馬來亞航空公司。換句話說,截至目前,馬航已經運營了67年。
最早期,馬來亞航空公司只有一架飛機,運行新加坡至吉隆坡和檳城等航線。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后,公司更名為“馬來西亞航空”。1966年,隨著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公司再度更名為馬來西亞-新加坡航空。隨后,1972年,公司被拆分成新加坡航空公司和馬來西亞航空公司。
到2014年,馬航已是全東南亞機隊最多的一家航空公司,旗下有波音747、波音777、空客A330等超過80架飛機,飛往歐洲、澳洲、亞洲、南北美洲、印度次大陸和非洲等100多個目的地。
記者查閱發現,空難事件在馬航的歷史上并非第一次,其中有兩次也產生了人員傷亡。一次發生在1977年12月4日,馬航運營的一架波音737-200在馬來西亞柔佛州遭劫持,飛機后墜毀于丹絨古邦,機上100人全數遇難。另一次發生在1995年9月15日,一架???0執行馬來西亞航空2133號班機,在位于馬來西亞沙巴州斗湖(Tawau)的機場降落時因機師失誤墜毀,機上53人中有34人遇難。
但在綜合評分和安全評價上,馬航的分數卻不低,甚至可以被評價為廣受贊譽。根據統計,67年的運營時間里,馬航已收到超過100個獎項,比如“世界上最好的乘務組”、“5星級航空公司”、“世界領先的亞洲航空公司”、“員工服務亞洲卓越獎”……
失聯事件或加劇運營危機
作為馬來西亞的國家航空公司,盡管機隊較為發達、安全評分不低,但近年來卻未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業績。亞太地區航空業激烈的競爭和油價持續高企,已迫使馬來西亞航空連續3年虧損,迫切需要增強競爭力。據報道,2013年,馬航凈虧損達到約人民幣22億元,虧損額為上年度的2.7倍。在此前的2011財年,馬航凈虧損47.4億元,2012財年,凈虧損8.1億元。
今年年初,多年虧損且不見好轉的馬來西亞航空公司計劃訂購多達100架飛機,以在未來10年內更新公司機隊,并與低成本航空公司展開競爭。之前,馬來西亞航空本土的競爭對手——亞洲航空等低成本航空公司已訂購了數百架新飛機。不難看出,目前馬來西亞航空正處于“追趕”其他航空公司的狀態,尤其是亞太地區的業務,近10年來,該地區涌現出15家低成本航空公司。
根據以往類似事件的經驗,韓亞航空事故發生后,飛機制造商波音股價相對較穩定,法航2009年航班失聯之后,市場對空客的信心也沒有受到明顯沖擊。但對于相關航空公司股價,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比較大的影響。此次失聯航班事件發生后,出于規避風險的投資者心理,會使得馬航股價受到明顯沖擊,加劇公司運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