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疏解舊城區人口,今年北京市將開工建設1.5萬套定向安置房。昨天下午,就舊城區改造、修繕、保護等問題,市規委、住建委、文物局以及東城、西城相關負責人向市政協委員們做了專題通報。在接下來3個多月的時間里,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將聯合社會科學界委員以及各民主黨派等就歷史街區保護開展調研。
現狀
部分區域半數居民人戶分離
市規委負責人介紹,舊城區現存各類平房總面積約29平方公里,約占舊城總面積的46%;33片歷史文化街區共2063公頃,占舊城總面積的33%;舊城范圍內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7項,市級保護單位128項,區級保護單位123項,掛牌保護院落658處,名人故居170處,優秀近現代建筑34處,胡同1320條。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平房區現狀常住人口大約55萬人,還不包括有戶籍而不在此居住的人口,其中歷史文化街區常住人口約48萬人。過去10年間,平房區常住戶籍人口減少5萬人的同時外來人口增加了4萬人,外來人口集聚態勢較為明顯。平房區人戶分離比樓房區大,大柵欄、什剎海等具有商業、旅游功能的區域人戶分離比在50%以上,東四、南鑼鼓巷等居住功能為主的區域分離比為30%至40%。
歷史文化街區功能總體以居住功能為主,西四占到80%,南鑼鼓巷占到70%,東四占到60%。部分傳統居住區中商業等功能逐漸滲透,居住水平差異分化明顯,有價值幾千萬的高檔四合院,占15%左右,同時也有人均居住面積最低僅三至五平方米的大雜院。估算平房及低層住宅總建筑規模約500至600萬平方米,需要修繕的四類以下危舊平房約107萬平方米,產權結構復雜。
對策
大柵欄地區已疏解近600戶
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去年人口疏解試點中,西城區繼續推進大柵欄楊梅竹斜街、白塔寺魯博南片區、什剎海煙袋-白米等文保區人口疏解,新啟動了西四北地區人口疏解和住房、環境改善項目。截至目前大柵欄地區共疏解居民近600戶。東城區繼續推動天壇東里1-8號樓騰退工程,搬遷戶數共計296戶,已完成124戶,待對接焦化廠房源事宜明確后啟動剩余172戶搬遷。
2010年以來,通過市政府統籌安排、區政府自籌等多種方式,分批確定了18個舊城人口疏解安置房地塊,目前已有17個開工建設,共可提供房源6.7萬套,這些地塊基本在軌道交通周邊,并將城區優質的教育、醫療等資源輸出到城市發展新區,為人口疏解奠定了基礎。北京市將加大市級統籌力度,鼓勵國有企業利用自有用地建設定向安置房,2014年計劃開工建設1.5萬套定向安置房。
東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東城區現有安置房源總量不足,據初步測算,棚改項目尚有約1.23萬套房源缺口。將通過探索多元化投融資模式和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的實現路徑,在2030年前完成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與改造。
此外,東城區率先成立了名城保護專項資金,十二五期間每年安排1億元用于保護工作,截至目前已經安排項目45個,累計投入資金1.7億元。今年涉及文化傳承和歷史街區的5個項目,包括鐘鼓樓廣場恢復整治、玉河南區恢復水系、外城東南角樓標志建筑、前門東區修繕整治、平房修繕整理。
成就
舊城房屋修整已惠及5萬戶
2012年至2013年底,市規委委托6家評估單位分兩個階段對什剎海、大柵欄、景山、東四等14片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實施情況進行了評估。從評估情況看,規劃明確了保護對象和保護范圍,提升了社會各界對于保護的認識,對保護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街區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功能延續性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維持。
在民生改善方面,以房屋修繕、三大設施完善和街區環境提升為代表。其中舊城房屋修繕整治工作共計修繕院落5000多個,房屋110萬平方米,改善了5萬多戶居民住房條件;胡同整治及路燈更換、變配電設施建設及架空線入地、煤改清潔能源、上下水改造、戶廁公廁升級等市政設施改造,使舊城區市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案例
煙袋斜街改造帶動居民參與
據介紹,煙袋斜街保護修繕之初,不少開發商提出過“整體搬遷、整體改造”模式,保證把煙袋斜街歷史上最繁盛時期的商業店面老字號全部恢復起來,但前提是居民全部搬走,由開發公司全權經營。這意味著土生土長在此居住和做買賣的人被迫離開,原本在這里延續生長、豐富多樣的真實生活形態消失,居民們也失去了參與保護與修繕、體驗發展與優化的過程。最終,整齊干凈卻虛假乏味的仿古街道模式被西城區摒棄。2008年對煙袋斜街內的廣福觀進行修葺時,居民切身感到了這里的變化,不少住戶、商戶開始自己拿錢出來修繕自己的房屋。
五大問題
人口密度大,人均居住條件未改善。
市政設施有待完善。
交通改善實施途徑單一,胡同停車難日益嚴重,步行與自行車交通環境惡化,部分區域旅游交通與常規交通互相影響。
社區及公共設施缺乏。
旅游、商業與居民缺乏利益共享機制,居民不勝其擾矛盾較大。
六點建議
解決根源性問題,產權的市場化改革是街區復興的前提。
轉變發展思路,徹底改變推倒重建的更新模式,實現文化遺產保護的經濟社會綜合效益。
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強調街區保護與更新過程中財政投入的公益性屬性,其余依靠建立健康的市場機制實現。
重構街區保護和民生改善的關系,應以民生改善為當前歷史文化街區工作重點。
扭轉方式,加大舊城功能優化,提升優質資源的利用效率。
注重社區的營造,以社區建設與社區營造為切入點,政府的政策機制需穩定、延續,給居民思考的時間和決策的自由。
建議
產權市場化
令舊城復興
與會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對歷史文化街區民生改善提出了五大問題和六點建議,認為產權的市場化改革是街區復興的前提,應從戰略高度用發展眼光以極大勇氣和改革魄力破解難題。
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由于北京市原有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早于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需要及時修訂,以便形成可操作性強的管理制度和審批要求。
在接下來的3個多月里,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將聯合社會科學界委員、各民主黨派及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基地開展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