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不只成追憶
在任何一個歷史階段,市區行政版圖都在不斷發生變化,但身處其中的人們總要經歷理性和情感的糾結。
對于過去,“并區”中那些消失的地名讓人心痛。上海“盧灣”、北京“崇文”、“宣武”,哈爾濱“動力”……這些提起就能觸動人們情愫的詞語,如今已慢慢遠去。
“田子坊的浪,新天地的美,八號橋的設計奪花魁。大時代的潮,上海灘的洋,淮海路的美女清涼裝。味香齋的面,紅房子的湯,光明村的熟食排隊長。”這是一條描繪上海盧灣區記憶的微博,近日來依然在被廣泛轉發。
“當盧灣地名消失時,這一切似乎變了味道。”在盧灣出生和長大的小沈傷感地說,很多感情無法用言語表達。和很多人一樣,她不愿因為行政區劃調整而放棄那段美好的記憶。
不同的地方,對于生養土地的情感卻是相同的。當哈爾濱的動力區與香坊區合并以后,那些在這里一干就是幾十年的工人們總覺得少了點什么,他們見面時總愛問一句話,“你原來是老動力的?”如果是,內心就有了一份天然的親近。
“崇文”、“宣武”的名稱有著厚重的歷史,承載著老北京的記憶。宣武是京城宣南文化的發祥地和著名的傳統商業區。北京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00余年的建都史,為宣武區留下大量寶貴的歷史遺存,這些都與“宣武”二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然而,當“崇文區”、“宣武區”、“盧灣區”、“動力區”這些行政名稱消失后,隨之緊密相連的文化真的會消失嗎?
記者在走訪文化界的專家和官員時,能感覺到他們些許的遺憾。
但是從長遠來看,文化又是受益的。北京天橋傳統雜耍“中幡”的傳承人付文剛告訴記者,“由于政府對民間藝術的保護和投入不足,很多民間藝術面臨斷橋,合并之后政府更有財力來支持,看新西城的吧!”
為了讓那些帶有厚重歷史氣息的地名很好地留存下來,合并后,并區后的政府也在盡力保存這些地名,如對“宣武區”、“崇文區”采取了“改姓不改名”辦法。行政區劃調整后,原來“北京市宣武區”的法定地址會變更為“北京市西城區”,但在具體地名和名稱中,“宣武”字樣可以保留。例如,原“崇文區工人文化宮”就可更名為“崇文工人文化宮”。
另外,北京市還將適當增加一些增強崇文、宣武等南城文化符號的地名、樓名,比如,在適當時候把“崇外街道”更名為“崇文門街道”。
或許,隨著一些行政區的撤銷,伴隨這些地域的文化或多或少都會離開人們的視野。或許,人們惋惜的不僅僅如此,更多的是關于一段城市的記憶。
不過,歷史一直在演繹,就如同一位網友所說,“名字沒了,根還在!”
新生活,新財富
在惋惜之余,人們更關注生活的變化,“并區”還是帶給了人們驚喜。
在并區前的宣武,舊城改造早就提出了規劃,由于資金不能到位,居民聽了多年的口號,卻是只打雷不下雨。而西城的到來,新西城財政的統一調度,意味著在統一規劃中,原來宣武的舊城改造將大大提速。
同樣,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上,合并后的新區可以實現區域共享。
在新西城,原宣武區只有“師大附中”、北京十五中等少量的優勢高中,而西城的教育資源更為豐富,有北京四中、北師大實驗中學、北京八中、北師大二附中等眾多聚集優勢資源的學校。6月份的中考剛剛結束,并區就意味著初中畢業生們可以自由選擇新西城所有高中了。一位學生家長告訴記者,他們家孩子剛剛初中畢業,趕上好時機了。
在哈爾濱,道外區和太平區“并區”已有7年了。這些年來,隨著道外工業的發展,一些工廠延伸到了太平,這里曾經下崗的工人和農民也榮耀地變成了城里人,他們放下田地里的鋤頭,開始在城里做起了環衛、餐飲,有的開了商店,有的進入了工廠上班,隨著大量的土地上被開發商建了樓房,他們也能住上小區的回遷房了。
在上海,浦東和南匯多年未解決的“斷頭路”將被疏通。
改變不僅如此,對于“區劃調整”,或許很多老百姓并沒有特別的感受。但在未來的生活中,他們會發現基礎建設、公共服務共享所帶來的便利,曾經不一致的社保標準在悄悄改變,開發區經濟區的建設和未來的工廠讓更多的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配套的服務業讓他們的家人也有事可做。
此時,人們可以發現,區劃調整帶來的不僅僅是行政機構上的變革,而是城市的進化、生活的變遷。
(本刊記者李小曉 、宋雪蓮、汪孝宗、談佳隆、實習記者李妍,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主任陳耀、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秀山、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