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當每次爆發食品安全事件時,“食品安全標準”問題都會被提上桌面。本報就此對話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嚴衛星,他表示,到2015年,我國食品安全標準將實現國標、地標、行標的大一統。
嚴衛星:從過去幾千元,到現在每一個標準差不多5萬。面對“低投入”標準的質量問題,有關部門把預算已經做了。盡管標準經費還是不足,但是我想標準的質量,尤其在保障消費者健康的宗旨下是不能有任何含糊的,這一點請大家盡管放心。
□標準本身
“從標準保護水平上,總體來講我國的標準跟國際是一致的。但是不能簡單對比某個指標的數量高低談標準水平的高低問題。”
京華時報:幾乎每次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矛頭都會指向食品安全標準。我國的標準到底處于何種水平,是不是真比國際標準低?
嚴衛星:的確很多老百姓有這個疑問。客觀地說,我們標準制定的組織體系、標準架構、制標程序、制標原則、基于風險評估的科學基礎跟國際上幾乎是一致的。標準的性質方面有所不同,國際上有時候是推薦性的,有時候是強制的,我們國家都是強制的。因此從標準保護水平上,總體來講我國的標準跟國際是一致的。但是不能簡單對比某個指標的數量高低談標準水平的高低問題。比如國際標準的鎘的限量是0.4,我們國家的鎘的限量是0.2,因為我們吃大米更多,國際社會吃面更多。這并不能說明我們國家的標準比國際嚴格,所以這種比較應該看總體,不應該具體在某個指標上。
京華時報:為什么大眾的實際感受會相差那么大呢?
嚴衛星:這個問題很好。因為風險的問題實際包含了三個層面:實際的風險、估計的風險和感知的風險。從科學的角度講,實際的風險是難以準確識別的,因為測量難,且動態變化。估計的風險,這是我們專家要做的事情。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用當前最好的科學技術,使我們估計的風險更大限度地靠近實際的風險,使政府的監管更加有效。而感知的風險,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了解得多,認識的程度越靠近估計的風險。
□標準認知
“ “紅心鴨蛋”、“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很多的事件中,這些產品本身已經不需要用標準去判定,我們對這樣的產品是零容忍的。這個時候標準更多的起到延伸作用。”
京華時報:為什么很多標準讓老百姓很難懂?
嚴衛星:大眾對風險認識有偏差,跟專業人員看到的完全相反,這個責任不在于老百姓,而在于專業人士,這說明沒有做好風險交流。這種差距永遠會存在,如何掌握更多的技巧去交流,用通俗的語言告訴公眾,這一點確實需要學習。國際社會公認的框架是,風險評估是專業機構要做的,風險管理是政府部門要做的,而風險交流是每一個人都要做的事情。
京華時報:也不僅只是百姓理解偏差導致的吧?
嚴衛星:我們常常碰到很多非法產品老說沒有標準,這種思路是錯的。“紅心鴨蛋”、“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很多的事件中,這些產品本身已經不需要用標準去判定,我們對這樣的產品是零容忍的。這個時候標準更多的起到延伸作用。也就是說標準只在衡量違法程度的輕重、責任的大小、評估健康風險的大小的情況下使用。
京華時報:是不是標準提高了食品安全水平就高了?
嚴衛星:食品安全標準是控制食品安全風險的措施之一。當前標準大家都有感受各方都關注,對很多標準的認識甚至出現了異化的現象。從最開始的沒有標準不完善,甚至到了現在由于標準才出了食品安全問題的邏輯判斷。而且有些問題根本不適合制定標準。什么情況下需要標準來發揮作用是有規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