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拔規范
“有媒體報道說,35歲升為正處。這不是不可能,但是這絕對屬于少數仕途相當順暢的人。”供職于四川省成都市某廳級單位的許文(化名)告訴本報記者,在他們同一批次進入該省廳級單位的十幾個人中,升得最快的大約在三十八九歲才成為正處。
在政府機構,官員職級的提升跟單位級別有直接的關系。在省廳級單位中,處級以上干部配置較多,而在縣一級的政府機構中,職級提升的難度相對更大。
劉浩說,自己成為縣長或縣委書記,只是一個理想。“但是越來越規范的干部晉升通道,也給了我不少希望。”
他所說的希望除了上述一系列規范領導干部選拔的文件外,還包括今年上半年出臺的《公務員公開遴選辦法(試行)》,其中明確,市(地)級以上機關從下級機關公開擇優選拔任用內設機構公務員。
山東某地級市的一名處級局長談到自己的經歷時表示,正是遴選機制給了他機會。他之前在山東某縣擔任副縣長,多年來,由副處升正處的機會一直沒有出現。最終,一次遴選機會出現,他被調任到現在的地級市擔任處級局長,實現職位級別的升格。
除了參加遴選,破格提拔也是公務員晉升的一條快捷通道,但近年發生的一些官場“火箭提升”事件異化了這一途徑。《人民日報》曾聯合人民網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7.9%的接受調查者擔心被提拔的年輕干部身后“有背景”,選拔任用不透明。
僅2012年至2013年這段時間內,連續被曝光多起火箭提拔事件,其中部分事件經歷了“曝光——停職——調查——撤職”的過程,從中透露出違規提拔程序的問題。尤其對于其中有著“官二代”背景而被提拔的干部,輿論質疑之聲不斷。
竹立家認為,近年來出現的“火箭提拔”現象不僅違背“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的選拔原則,而且不符合基層干部培養的現狀,可能致使很多公務員失去工作的職業預期,嚴重的話,還對公務員激勵機制造成畸形影響。
他同時認為,破格提拔也是干部選用的一種特殊方式,但如何將這種方式規范在最基本的法律框架內,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相比于個別跳級晉升的案例,更多官員的提拔還是依靠基層經驗和實干成績,這其中,GDP(地區生產總值)又是最耀眼的光環。
按照《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的規定,提任縣(處)級領導職務的,應當具有五年以上工齡和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一般應當具有在下一級兩個以上職位任職的經歷;由副職提任正職的,應當在副職崗位工作兩年以上,由下級正職提任上級副職的,應當在下級正職崗位工作三年以上。
能夠走上縣處級崗位的,是公務員隊伍一部分人的巨大轉折,也是大多數人的封頂之作。
按照竹立家透露的數據,全國縣處級公務員約有60萬人,這相對于708.9萬人的整體隊伍而言,其晉升比例大約在12:1的狀態。
河北省一名曾任縣委書記的退休官員告訴本報記者,走到縣處級崗位,如果成績突出,尤其在自己任內轄區財政收入或所謂GDP明顯增量,向副廳級即地級市副市長邁進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很多一票否決的事件發生后,再往前走已經是十分渺茫。
對地方領導晉升中唯GDP論的考核體制已經備受詬病多年,在此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