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一大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共青團農場七連職工徐征和連隊的20余名職工一起來到離家不到1公里的西部準噶爾奶牛養殖基地上班。他們在這里工作每月工資有3000余元。眼下,在該場像徐征這樣既種田又打工,或從事二、三產業的職工越來越多,他們各顯其能,或進廠打工、或者創辦合作社……,全場職工多元增收逐漸步入“快車道”。
近年來,該場充分發揮已建成的兵團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國家3A級現代農業觀光景區的優勢,出臺多項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吸引了泰國正大集團、西部準噶爾有限公司、中糧長城集團、新疆鄉都酒業集團、山東煙臺梅卡莊園葡萄酒有限公司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在該場投資興業。隨著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為該場職工實現多元增收提供了廣闊平臺和更多的就業增收機會。該場因勢利導,廣泛與企業聯系,及時建立企業信息對接、政策咨詢、職業登記、信息發布、政策落實、職業培訓等“一站式”辦理服務機制,立足資源、產業優勢,為職工爭取更多的創收機會。今年,該場先后有500余名職工在承包土地的同時,積極到家門口的企業務工,月工資3000左右,職工由以前的一季掙錢變為四季增收賺錢,促進了職工多元增收。該場四連職工高興說:“我在家門口的正大集團養殖場打工每個月3000多元工資,妻子在家里管理承包田,一年收入挺不錯!”
為進一步拓寬職工增收渠道,今年該場按照“能人牽頭,大戶入股,整合資源,互助共贏”的原則,引導和扶持職工發展多主體專業合作社。該場組織農業、農機、畜牧、工會、勞資、工商聯、司法等相關部門對合作社進行跟蹤服務,免費為合作社提供各種信息、技術、法律政策支持。該場種植、養殖、農機等專業合作社迅速發展起來。該場退伍軍人魏德強創辦的五家渠沃爾多生豬產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年出欄生豬4000余頭,年產值600萬元,利潤200余萬元。該場一連職工李愛波創辦的五家渠世紀友誠農機專業合作社年獲純利潤達240萬元,帶動45名富余勞力在合作社就業。該場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積極發揮紐帶作用,主動開拓市場,年生產銷售無公害蔬菜1600多噸,種植戶戶均增收4萬余元,為職工多元增收注入了活力。
今年,該場積極推行“三增兩減一提高”模式,開辟職工多元增收渠道。“三增”即:通過有序進行土地流轉、發展設施農業等方式實現增收;通過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實現農作物增產的方式實現增收;通過鼓勵職工組建新型農業經濟組織,有序組織富余勞力進廠務工和發展養殖業等方式實現增收。“兩減”即:通過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大推廣機采棉力度,實施規模化種植,減少拾花成本1000萬元以上;減少農業生產一線承包人員350人。“一提高”即:農牧工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2.1萬元,較去年提高5000元,全場人均純收入1萬元以下的家庭比例不超過5%。目前,該場已組建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社近10家,行業涉及種植、畜牧、農機服務等多個領域,拓寬了職工增收渠道,實現勞動力轉移500余人,預計增收1500萬元以上,年實現人均增收在3000元以上,讓職工走上了多元增收致富的“快車道”。(兵團記者站通訊員 邵忠新)
實習編輯 艾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