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西藏邊防戰士魯周揚手提4個暖水瓶,爬了15個階梯后放下水瓶休息,遠眺幾十公里外冷峻孤寂、巍然屹立的雪山。這是他在西藏塔克遜邊防哨所戍邊最快樂的事。
"雪山特別漂亮,我每天都看,怎么也看不夠。"魯周揚滿臉興奮地告訴記者。而對雪山情有獨鐘的真正原因,這位小戰士有更深層的解讀。
"雪山給人一種高度和一種震撼。我們的邊防軍人就像雪山,就屹立在這里。有我們在這里,國家就太平了。"這位"90后"的小伙兒談到自己的職責擲地有聲。
魯周揚所在的哨所在西藏塔克遜,海拔4900米,位于喜馬拉雅山北麓。含氧量只有內地的40%,常年平均溫度在零下4-5攝氏度,最低溫度達到零下30-40攝氏度,被科學家認為是"生命禁區"。
魯周揚說,由于缺氧,爬15級臺階就像爬天梯一樣艱難。但對于惡劣的自然環境,他早在報名入伍時就已做好心理準備。
魯周揚來自河南省的一個農村家庭,2008年考入河南周口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大學二年級時,出于對軍人的崇拜,他毅然決定攜筆從戎,主動報名到西藏戍邊。
在西藏邊防,像魯周揚一樣的"90后"戰士占大多數,他們遠離家鄉,主動報名到中國最艱苦的地方當兵,并承擔在和平年代及其重要的任務--守邊防。
與內地"90后"的生活環境不同,當地沒有商場,沒有大排檔,沒有地鐵汽車,沒有智能手機,沒有網絡,沒有KTV,他們也沒有自己的房間。他們每天面對的,是站崗、巡邏、大鍋飯,稀薄的空氣和刺骨的冷風,與其相伴的只有白云、雪山和牦牛。
面對巨大的生活落差和長期的寂寞,這些大男孩們偶爾也會迷茫。
21歲的崗巴邊防戰士忽意存也來自河南,剛開始站崗時經常因為缺氧臉憋得發紫,同時還要面對缺水的問題。"剛來哨所的第一周,一次臉都沒有洗過。這種環境和我當初想象差別太大了。"
魯周揚坦言最害怕一個人的時候胡思亂想,他最初的失落就是源于回想大學時的快樂生活。
"和同學們通電話時知道他們的生活那么美好,我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決定。內地那么好的生活我不過,為什么要來這里吃苦?"魯周揚說著,眼圈泛紅。當兵后他只哭過一次,因為當時代理班主任考上研究生,在電話里對他說:"離校前想看看同學們,但是看不到你了。"
這種失落和動搖是短暫的,當看到身邊很多人還在堅守自己的職責時,他們明白自己的決定沒有錯。
"我現在鍛煉自己,學會了擔當和責任。這是一種更大的收獲,并且在這里我實現了人生價值。"魯周揚說。
20歲的劉進是西藏海拔最高的查果拉哨所的邊防戰士。那里海拔5300米,人跡罕至,四季飛雪,常年伴有5至7級大風,也是"生命禁區"。
劉進認為生活的巨大變化是自己人生的轉折點。"到艱苦的地方可以更好地磨煉自己,以后會有更好的發展,可以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男人。"他說。
看著這些年輕戰士成長的老兵們說,這些年輕人有過恐懼、寂寞和迷茫,但看不出逃避、冷漠或自私這些所謂"90后"標簽。
西藏某邊防團代副政委鄭廣斌對記者說,這些"90后"邊防戰士樸實、扎實、老實,用行動、青春和熱血詮釋了軍人的使命,革命傳統在"90后"身上有新的體現,他們是有擔當、有責任的一代。
黝黑的臉上時常露出青澀害羞的笑容,但是每每談到自己職責的時候卻十分自信成熟。魯周揚說:"作為一名守國門的邊防兵,不僅要忠誠第一,還要有毅力肯堅持。只有我們堅持下去,我們的大家庭才能夠安全快樂。"
魯周揚說:"我要盡己所能。如果有機會要一直留在這里,繼續在有雪山,有牦牛,有草地的畫卷里生活,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源:新華網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