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1月14日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悉,黃河調水調沙理論與實踐等16個科技創新項目獲得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一等獎。
作為一項特大型原型科學試驗和生產實踐,黃河調水調沙自2002年至今已在黃河連續實施9年,其中包括2002年、2003年、2004年進行的3次調水調沙試驗和2005年至2010年共9次生產運行,取得了豐富的科技創新成果以及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黃河調水調沙理論與實踐針對黃河水沙不協調導致河道主河槽日益淤積萎縮嚴重等問題,首次成功開展了大規模的調水調沙原型試驗和實踐,建立了較為完整的黃河水沙調控理論,開辟了黃河治理開發新途徑;揭示了黃河下游河道水沙輸移和小浪底水庫異重流運動規律,建立了黃河調水調沙指標體系;首創了人工塑造異重流,形成了協調的水沙過程塑造技術、異重流塑造技術等完整的調水調沙技術,創立了基于小浪底水庫單庫調節為主、空間尺度水沙對接、干流水庫群水沙聯合調度的黃河調水調沙三種基本模式;同時,還實現了水文氣象預報系統、水情工情險情會商系統、預報調度耦合系統、實時調度監測系統、水量調度遠程監控系統等集成創新,提升了黃河治理的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水平。
據黃河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的分析,黃河調水調沙開始以來,黃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全線持續沖刷,把7億噸泥沙送入渤海;黃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降1.5米;小浪底水庫淤積部位和下游河道斷面形態得到有效調整;黃河下游主槽過流能力由調水調沙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對此,山東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認為,主槽過洪能力的提高,改善了黃河下游灘區“小水大漫灘”狀況,對沿黃及灘區群眾生產生活和社會穩定發揮了重大作用。
黃河調水調沙還改變了長期以來人們對黃河輸沙用水被大量擠占的漠視態度,促進了河道和河口地區生態環境改善。據有關調查,調水調沙使黃河口自然保護區新增濕地9萬多畝,遷徙鳥種類和種群數量大幅度增加,多年不見的黃河刀魚復生且數量逐年增多。
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其為指出,黃河調水調沙是黃河治河工程的重大創新,具有巨大的潛力。黃河調水調沙被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評為對我國當前經濟建設影響重大的9個項目之一,予以關注。國務院新近批復的《黃河流域防洪規劃》將其明確為防洪減淤措施之一。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