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GDP增速目標定得較高的省份,投資增速目標往往也較高:全國有20個省區市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目標設定在20%及以上,其中有一些西部省份將固定資產投資目標設定在30%以上。
資源、環境hold得住嗎?
6億人口受霧霾影響、九成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污染、1.5億畝耕地受重金屬污染……這再次警醒人們,舊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發展路徑已經不能再走下去,有限的資源和脆弱的環境已經難以為繼。
“當前的經濟增長紅利是建立在犧牲環境基礎之上的。”唐子來委員指出,經濟增長、企業盈利建立在不付或者只付出極低環境、社會成本之上,短期看,經濟獲得較快增長,但長期將無法持續。
無法回避的是,傳統發展模式下,一些地方往往提出高增長目標,然后通過各級政府全力招商引資、大上項目來實現。代表委員紛紛指出,這種模式下的經濟增長,在投資消費失衡、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脆弱、各項成本攀升、出口疲弱的新情況下,已經沒有出路。
低質量的GDP高增長被一些人形容為“有毒的增長”。盲目追求速度,“重”結構、“松”管理、“輕”處罰……一度粗放發展的模式和淡漠的環保觀,讓國民和國家為此付出“生命代價”和“經濟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