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99热-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用戶名 密碼 注冊
訂閱手機報國際 中國 博覽 財經 汽車 房產 科技 娛樂 體育 時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親子 社區 專題
中國日報 中文國際 頭條國際 國際快訊 軍事臺海 精彩圖片 國際博覽 奇聞奇觀 科學探索 歷史揭秘 國際財經 中國經濟 消費旅游 能源在線 外交講壇 獨家策劃 風云對話 中日論壇 評論 特稿 新聞匯總 海外看中國 E-Weekly

整治網絡謠言是人心所向、法治要求

2012-04-18 09:09:37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日報-看世界+加關注 打印 發送 字號 T | T 我來說兩句2311人參與)
免費訂閱30天China Daily雙語新聞手機報:移動用戶編輯短信CD至106580009009
百度百家
 

網絡謠言的泛濫,將會給社會帶來怎樣的危害?防治網絡謠言,應該從何做起?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法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

網絡謠言是為害甚廣的社會“毒瘤”

“網絡謠言具有隱蔽性、炒作性、攻擊性、報復性、宣泄性、誘惑性、強迫性等特點,已成社會‘毒瘤’。”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我國的網絡文明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網絡謠言很容易成為引發社會震蕩、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

貴州甕安事件中,有網絡謠言說“三名嫌疑犯都是當地領導干部的親戚”,“死者叔叔帶到警察局問話被打死”;湖北石首事件中,有網絡謠言稱,“死者是在知曉當地公安局長、法院院長夫人同永隆大酒店老板走私販賣毒品后被害的”;浙江“錢云會”案件中,有網絡謠言說“錢云會是被謀殺的”……“幾乎每一次社會不安現象的出現,都有謠言的鼓動和伴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柏峰表示,網絡謠言嚴重威脅社會穩定。

同時,網絡謠言還會損害公眾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近日,甘肅蘭州出現食鹽“漲價停產”等謠言,引發了新一輪搶鹽風波。部分市民輕信謠言,開始大量購買食鹽,很多商場、商鋪的食鹽被搶購一空。搶購到鹽的人短期吃不完造成浪費,而真正需要鹽的,尤其是一些餐飲機構,又因搶購買不到鹽。陳柏峰說,“與事實偏差較大或完全相左的謠言謊話,借助網絡和個別不負責任媒體的傳播,很容易誤導不明真相的網民,損害許多公眾的利益。”

網絡謠言之所以能夠傳播,很大程度上是謠言的制造者利用了一些人的心理弱點。中國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天津社會科學院首席專家潘允康表示,有些人喜歡求新、求奇,常常抱著“別人不知道的我知道”的心態,以尋求刺激;有些人則是從眾心理,“別人知道的,我也應該知道”;當然還有一些人的素質不高,缺乏基本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即使有些謠言毫無邏輯、漏洞百出也信以為真。

潘允康進一步表示,有些網絡謠言可稱得上是“妖言”,極具蠱惑性和危害性。它利用人們的心理弱點,如同引誘人們吸食毒品一樣,慢慢地讓人“上癮”,麻醉人的神經,擾亂人的生理功能,讓人的心理也變得越來越不正常、不健康,進而破壞家庭、誘發犯罪,敗壞社會風氣,危害社會正常秩序。

上海市委黨校副教授上官酒瑞認為,互聯網是把雙刃劍,在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同時,也成為一些人憑空捏造、傳播虛假信息的工具,成為造謠、傳謠的載體,比如“謠鹽”風波、“軍車進京”等謠言就是借助網絡平臺得到了快速傳播。網絡謠言的產生,可能迎合了社會轉型期一些人內心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但諸多事實表明,各種網絡謠言的滋生、擴散和傳播,不僅損害了公民權益,擾亂了社會秩序,引發了公眾恐慌,而且破壞了政府公信力,損害了政府形象。如果網絡空間中謠言橫行,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上官酒瑞表示,整治網絡謠言是人心所向、法治要求。

造謠傳謠不是言論自由

中央黨校社會學教授吳忠民認為,公民享有言論自由,政府應該以寬容、包容、虛心的態度,暢通社會公眾正常的意見表達渠道,保障公民言論自由,自覺接受社會監督。但是,社會公眾在享受言論自由這一基本權利的同時,也應該承擔社會責任,履行公民義務,自覺抵制網絡謠言,維護輿論環境,根除網絡謠言存在的土壤。

夏學鑾表示,網絡雖然為人們的交流提供了載體和工具,但網絡聊天還是要從人們的嘴里說出去,網頁留言也要靠人們在鍵盤上敲打進去,一言一語都是人們思想的反映。虛擬社會依托現實社會而存在,虛擬社會的行為主體仍然是現實社會中真實存在的每一個人。因此,每個人在現實社會中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并不會因為自己存在方式的變化而改變或消失。

針對“網絡謠言也是言論自由的表現”這一觀點,潘允康表示,首先,自由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自由應該是符合國情、有益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由,即使是在西方社會,如果有言論、謠言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也會受到制裁。因此,網絡謠言并不屬于自由的范圍。其次,自由應該是在既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內,享受不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權利。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人的社會化以及取得公民資格的最起碼條件,就是要遵守法律規范,正確處理社會關系,遵守道德底線、法治底線和事實底線。謠言往往都是有所指向的,無論是針對人還是事件的謠言,都難免會侵害他人的正當權益,危害社會公共秩序,因此,這不僅僅是違反社會道德的,也是違反法律的,不僅應該堅決抵制,而且應該受到相應的制裁。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支振鋒認為,網絡謠言不僅在我國出現,在世界范圍內也是一個亟待治理的問題,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對網絡謠言免疫。他舉例說,韓國數名藝人不堪網絡謠言的壓力而輕生;大地震后的日本,謠言90%來自網絡。支振鋒表示,“言論自由”不應該是網絡謠言得以豁免的保護傘。從國際上來看,韓國和日本紛紛表示要出臺相關法律來治理網絡謠言,英國也試圖以隱私等相關法律來揭開匿名這一“互聯網斗篷”,美國則宣布“數字世界將不再是一個沒有法律約束的疆域”。

鏟除網絡謠言需要全民行動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這是一個常識。隨著互聯網與經濟社會聯系的日益密切,網絡不再是虛擬空間,而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是現實生活的延伸。在互聯網中活動的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能一一找到對應。惡意編造傳播網絡謠言,對現實生活造成的沖擊真實可感,一點也不虛擬。

為此,吳忠民指出,應將遏制網絡謠言在內的社會輿論監管納入法治軌道,形成常態化的監管機制,依法加強互聯網管理,依法追究網絡謠言制造者和傳播者的法律責任。

南開大學法學院講師向波表示,從法制建設角度來說,鏟除網絡謠言首先要界定網絡謠言的概念、由誰來認定;其次,要健全法律,使得互聯網信息相關的法律與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規定相銜接,完善法律責任追究制度,遏制網絡謠言的滋生與傳播。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征信體系建設,在互聯網上倡導誠信意識。

徒法無以自行。支振鋒表示,消除網絡謠言,更要遵循法治的要求辦事,尤其是當公民個人或者組織受到謠言的傷害時,應該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利;而如果造謠誹謗,網絡謠言的始作俑者也要承擔相應的民事、刑事責任,或者接受治安管理處罰。

除了法制建設外,政府的信息公開也是必要舉措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莫紀宏表示,治理網絡謠言,最有效的辦法是讓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真正有效地運轉起來,讓信息公開的速度大于謠言傳播的速度,讓謠言消失在“陽光信息”下,形成政府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防范網絡謠言的制度壁壘。莫紀宏建議,首先,政府應當與主流媒體協作,建立防范網絡謠言擴散的預防機制,建立專門機構,配備專門人員,建立防范謠言擴散的預警機制;其次,應及時掌握網絡輿情的發展動向,對可能成為謠言的虛假信息加以重點篩選,盡早采取措施來掌控網絡輿情的發展趨勢;最后,當謠言在網絡上泛濫,具有快速傳播的特性時,政府應當及時有效地公開各種對澄清謠言具有重要作用的信息,讓“信息公開”遏止“謠言擴散”。

專家們認為,網絡世界是一種公共空間,治理網絡謠言理應是一種公共行動,徹底凈化網絡空間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對待網絡謠言,全社會應該同仇敵愾,達成零容忍的共識。”莫紀宏表示,謠言是社會公害,與每個人有關。一方面,要加大法制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素質,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造謠可恥、信謠可悲”的共識,每一個公民都要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都要敢于辟謠,和造謠者針鋒相對,不讓造謠者興風作浪、蠱惑人心。

許多專家表示,網站與媒體應該自覺承擔鏟除網絡謠言的責任與義務。“為吸引眼球、搶占賣點,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是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的,但因此而忽視對信息發布的掌控,對虛假信息視而不見,對造謠傳謠聽之任之,那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上官酒瑞認為,“為了治理網絡謠言,潔凈網絡空間,網站和媒體不能回避公共使命,應當積極擔當責任,成為良好網絡環境的守護者。這需要加強對各類信息的甄別和監測,盡最大努力對違法信息進行審核,對虛假信息有效過濾,對網絡謠言及時刪除。而且在謠言出現的情況下,必須積極發布辟謠消息,遏制謠言的放大和傳播。”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輯:鄧京荊


...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300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24小時新聞排行
精彩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