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軍的新抗登陸體系中,戰斗機要先躲在機場待命
環球在線消息:據臺灣媒體近日透露,臺軍防空“機、彈、炮”的傳統“接戰順序”模式將有變革。臺軍正研究以防空導彈取代戰斗機擔負第一層防空任務的可行性,即采取“彈、機、炮”的模式保存作戰飛機,在最后出動空中力量截擊登陸船團,以達成臺軍的抗登陸戰役企圖。
·抗登陸思路轉變
在戰爭史上,登陸與抗登陸戰役歷來是最為慘烈的作戰樣式之一。臺灣島特殊的海洋地理環境,也使得臺軍一直十分重視抗登陸作戰準備。臺軍認為:“登陸部隊在渡越海峽時,其戰斗力不能發揮而易遭殲滅性打擊,縱使殘剩部隊登陸成功,尚需背水作戰,其后續增援與補給仍須渡越海洋”,因此臺軍把抗登陸作戰視為殲滅登陸部隊的最佳時機。
經過數十年的經營,臺軍已經建立了一個所謂的海、空、地三位一體的抗登陸作戰體系。其基本構想是:當對臺大規模登陸作戰發起時,采取以海制海為主,以空、岸制海為輔,奪取海峽局部制海權。集中驅護艦、導彈快艇、潛艇、反潛機,在空軍戰機、岸艦導彈與岸炮的配合下,對對方作戰艦艇或航渡船隊實施多層、立體攻擊,力求控制本島周圍50海里的海域,將對方登陸主力殲滅于海上。
另外,臺軍認為其本島可登陸地段多,抗登陸正面寬,必須把陣地防御與機動防御有機地結合起來,力爭在水際灘頭大量殺傷消耗對方登陸兵。因此,臺軍在抗登陸作戰主要防御方向上設置了大量的障礙物。其障礙物體系從水際灘頭到縱深共設3個障礙地帶,第一障礙地帶位于水際灘頭,第二、三障礙地帶分別位于第一、二線防御陣地前沿。水際灘頭障礙距岸8~12海里是水雷帶,中潮線以上設置各種灘岸障礙物,一般為6~8道,縱深200~800米。障礙物種類較多,既有人工制式障礙,又有崖壁、劍麻林等天然障礙。
盡管臺軍對其抗登陸體系苦心經營,但卻始終沒有擺脫長期以來抗登陸方強調倚島固守,設想通過層層抗擊,以達到抗登陸企圖的傳統思維。面對現代戰爭條件下多層次、高精度、大范圍的強火力突襲和大規模立體登陸作戰,二戰德軍式的抗登陸體系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發展趨勢。這也是臺軍提出空中“后發制人”抗登陸理論的主要原因。
·空軍成抗登陸主力
目前,臺空軍由飛行部隊和防空兵部隊兩部分組成。飛行部隊共下轄有7個飛行聯隊、8個飛行大隊和6個獨立飛行中隊,擁有F-5E、F-16A/B、幻影-2000、IDF、E-2T等各型作戰飛機500余架。防空兵部隊編為4個指揮部,共14個防空炮營、11個警衛營,裝備40毫米、35毫米高炮以及四聯裝“麻雀”防空導彈等。另外,臺軍防空導彈部隊雖然在行政上隸屬陸軍,但接受空軍的作戰指揮。
在過去,臺軍防空作戰采用“機、彈、炮”模式,即:對距臺島200公里以外的來襲目標,主要使用先進戰斗機實施攻擊;60公里至150公里的目標,主要使用“天弓”和“愛國者”防空導彈實施攔截,并輔以戰斗機進行空中截擊;35公里以內的目標,主要由“霍克”地空導彈、“天兵”防空系統和高炮逐次攔截。
但是,今年“漢光”電腦兵棋推演時,臺軍提出保存空中戰力強于爭奪臺海制空權。因此,推演時臺軍空中兵力一開始就大部分疏散到東部山洞內,等到登陸船團時才出現。臺軍方實兵驗證中,也曾將駐新竹的幻影聯隊與嘉義F-16聯隊整個兵力全部轉進佳山基地與臺東石子山基地,數量規模為歷年之冠。至此,采取“彈、機、炮”的接戰順序保存作戰飛機,直到最后出動截擊登陸船團的“后發制人”模式首次出現。
·“后發制人”凸顯潰勢
應該說,臺軍用戰斗機實施“后發制人”抗登陸的意圖,大大違反了一般的軍事常理。在現代條件下,奪取登陸場的制空權是取得登陸或抗登陸戰役勝利的前提條件,登陸戰役的勝負實際上取決于戰役初期空中突襲與反突襲的結果。如果臺軍在登陸戰役開始時,就放棄空中截擊,無異于放棄戰場制空權,而制空權一旦喪失就難以奪回。單純依靠地空導彈的不可靠性,已經被1982年以色列空軍突襲貝卡谷地的經典戰役所證明。敘利亞苦心經營10年、耗資20億美元建立起來的19個薩姆-6導彈陣地、228枚導彈,在6分鐘之內就被以色列空軍的突襲完全摧毀。
因此,所謂“后發制人”抗登陸,在根本上反映的卻是臺軍不戰而怯的保守思想。(來源: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