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面對熱度不減的股市,管理層正以擴容等“組合拳”手段進行調控,這包括國資委鼓勵國企直接到A股上市、央行希望發展人民幣投資基金、證監會發文加快紅籌股回歸。更包括近日有消息指出的,證監會可能已通過“內部指導”的方式,從今年4月起暫停審批私營企業赴海外IPO,以促使他們在內地上市。(東方早報6月14日。)現在無從證實消息的準確性,但是文中所列舉的諸多原因,似乎佐證這消息并非空穴來風。因此,我們在這里不妨假設這個命題為真。
由于海外上市能達成強烈的資金效應和制度效應,在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早期,國家相關決策部門是鼓勵企業赴海外上市的。當然,除了決策層的大力推動之外,企業自身的內在要求和海外市場本身的市場特點,也是推動中國公司熱衷海外上市的重要原因。
在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前期,其主要運行特點在于告別短缺,并逐步引入更多的技術和管理制度,來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競爭能力。在此背景下,更多的中國企業希冀通過獲取資金,以不斷提高自身的生產技術,擴大生產規模乃至在國內和全球市場的市場占有率。與此同時,大型國有企業也希望通過奔赴海外上市,建立起符合國際游戲規則的規范的企業治理結構,為引進海外戰略投資者,促使企業逐步和國際經濟接軌。
同時,海外資本市場多年來積累的豐富經驗,其不同層次地資本市場發展特點,能夠滿足國內融資者不同地融資規模和要求。尤其是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培養的一批批理性投資者。這些理性投資者對相關行業有著深刻地理解,比較了解公司發展前景,能夠運用自身掌握的分析工具,對公司價值進行理性評估,而不會因為一些短期性的因素導致公司上市之后的市場價格出現劇烈波動。從另外角度看,中國經濟多年來持續穩健的發展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關注中國公司投資價值。實際上,他們在多年買賣中國公司股票中已經獲得了足夠的實惠,最近強烈的人民幣升值預期,使更多海外投資者的資產價格得到大幅度攀升。
而國內資本市場本身的缺陷,也是抬升中國公司海外激情的重要原因。在目前A股發行上市核準制度下,企業要在國內主板上市,從改制、輔導1年,到通過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的審查,再到最后的發行上市,往往需要2-3年的時間。雖然證監會從2004年10月之后已經開始推行“保薦制”,以符合條件企業的上市請求,然而目前發行上市的通道制尚未完全取消,雖然通道制改變了以前那種以行政機制推選發行人的做法,但是“名額制”的本質沒有改變,因此在“通道制”與“保薦制”并行的一段時期內,證券公司推薦企業發行上市仍將可能受到數量限制,企業上市的不確定性仍然很大,從而影響了國內企業在A股申請上市的積極性和成功率。
因此,從這些角度看,國內企業趕赴海外資本市場上市,實際上是出于企業利益最大化和國內資本市場發展特點所作出的現實選擇。因此,選擇在什么地方在融資,更多地應回歸到企業本身來尋求答案。換言之,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上市地點的選擇,都是企業自身的運作決策行為,是一種市場行為,不應該由政府進行干預。因為,企業所具備的融資條件和上市地點的資本市場發展階段是不盡相同的。
當然,不能否認,盡快實現擴容,讓投資者實現更多的投資選擇無疑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但是,這種擴容最好不要違反市場經濟本身的基本精神,中國資本市場本身的發展,需要不同層面的改革,通過市場本身的力量來吸引更多的IPO,而并非人為的設限。
(胡天翼 重慶學者)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作者供本網獨家使用,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