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兩個關于伊拉克問題的記者招待會很是耐人尋味。
先是7月13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佩斯在華盛頓五角大樓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承認,在美國對伊拉克增兵的同時,伊軍隊獨立行動能力卻在下降。話音剛落,伊拉克總理努里·馬利基就于次日放出豪言:無論美軍在什么時候離開伊拉克,伊拉克軍警都能承擔起維持伊拉克安全的重任,表現出“伊拉克沒了美國人也能玩得轉”的信心。
而在前一天,7月12日,美國政府也恰好公布了伊拉克形勢報告,承認伊拉克政府未能完成美國國會為其設定的一系列政治、經濟和安全指標,但強調伊拉克局勢“仍有希望”,美國國會和公眾對此應“保持耐心”。
這一報告很自然地招致了民主黨人的強烈抨擊,而眾議院更是迅速跟進,在報告公布幾小時后便“迫不及待地”采取行動,以223票對201票的表決結果通過議案,要求在120天內開始從伊拉克撤離美軍戰斗部隊,在2008年4月1日前全部完成。
從國會山到白宮,從華盛頓到巴格達,就這樣一來一往、一松一緊,猶如話劇一樣,展現出人們對伊拉克問題的焦慮,也折射出從布什政府到馬利基政府的尷尬處境。
處于倒計時狀態的布什政府的尷尬毋須多言,問題多了也不怕找,頂多再熬上個一年半載。倒是馬利基政府,不僅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也真真切切地肩負著改變伊拉克“航向”的使命。
從針對佩斯言論的表態可以看出,馬利基還是希望有所作為的。事實上,在去年與布什的會晤中,馬利基政府就已經表現出伊拉克政府在未來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愿望。在安全方面,這意味著伊拉克政府需要進一步壯大安全部隊規模,加強部隊的武器裝備,使他們做好充分準備,在美軍撤離后能夠獨當一面。
但馬利基也很清楚,在目前的情況下,一旦美軍撤空,伊拉克形勢將很可能會完全失控,而伊拉克安全和警察部隊也尚未對此做好準備。基于此,伊拉克政府似乎更在意國會山探討的“撤軍時間表”問題,也更急切地希望安全部隊能夠早日成熟起來。
與此相關的,便是伊拉克國內的政治和解。今年以來,馬利基一直都在努力推動兩件事情,一是非復興社會黨化法草案,二是“石油天然氣法”。前者的目的是使薩達姆政權的低級官員能夠獲得就業機會和豁免,這也是在為其他和解步驟創造條件,例如制定省選舉法以規定自由、公平的投票選舉程序,由伊拉克人民選舉自己的地方政府,以及啟動對反叛武裝分子和民兵組織成員進行解除武裝、遣散和融入社會的政治進程。
石油法案也同樣重要。按照馬利基政府的設想,這項法案將有助于規范伊拉克的石油工業,界定中央政府在其中的角色,確定石油收入如何在地區間分配。但這也恰恰是該法案備受爭議的地方,因為它觸及到了伊拉克的未來安排———如何平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權力———這一富有爭議的問題。相比之下,伊拉克政府可以做到的、比較現實的事情是讓所有伊拉克人得到污水處理、供水、供電等最必要的服務,從而為經濟復蘇和社會穩定打下基礎。
就這樣,安全-政治-經濟,三者形成了一個反應鏈,牽一發動全身。而要想根本改善伊拉克的局勢,就需要在這三個方面相繼取得突破,但這既需要耐心,也需要智慧,更需要鐵腕。但問題是,在伊拉克目前的情勢下,獲得強勢領導力談何容易?
這也正是馬利基對佩斯表態反應強烈的原因所在,他需要來自華盛頓的信任,也需要國內的政治支持,而這兩者又有著內在的聯系。讓馬利基感到壓力巨大的是,來自華盛頓的信任越來越少,來自國內的壓力卻越來越大。
不過,馬利基也還是有所“依靠”的。從耐心的角度看,伊拉克眼下的形勢讓絕大多數人都感到無所適從,令人頭疼的同時,也帶來了幾許“寬容”的空間,這在事實上也就減少了馬利基政府行動的壓力———容錯的氛圍下,便更容易“滋生”勇氣。
不僅如此,國際社會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無論是促進伊拉克經濟與政治改革的“伊拉克問題國際契約”,還是“伊拉克鄰國會議”,都彰顯了人們依然懷抱的對和平景象的渴望。而希望,用《肖申克的救贖》中的話說,“是人類最美好的擁有,只要自己不放棄,希望就會永遠相伴相隨。”
(張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