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參加G20金融峰會后,馬不停蹄,先后出席了北約“耳順之年”的慶祝會、美國與歐盟的峰會,并訪問了土耳其和伊拉克。他一路風塵仆仆,說了不少讓人悅耳的話,如:他不是來“發號施令”的,而是來“傾聽的”;承認美國不能獨自面對21世紀的挑戰,表示美國將會成為歐盟一個“更好的合作伙伴”;宣布“美國將采取讓世界走向無核武器方向的具體步驟,結束冷戰思維”,承諾將首先致力于推動美國國會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強調美國現在不會、今后也絕不會同伊斯蘭世界開戰;同意北約峰會聲明,認為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伙伴關系”是促進歐美地區安全的“戰略因素”,表示北約很重視這一點,等等。
此外,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和美國同伊朗關系等方面也表現了一定程度的松動與尋求多邊合作的某種意向。這一切,應該說表現了同其前任不同的風格和理念,收到了國際上比較好的歡迎和認同;而且也是奧巴馬總統本人“外交秀”的一次相當好的顯示。如果這一切都是認真的,嚴肅的,并能逐步兌現,奧巴馬總統的這次歐洲之行可謂“初戰告捷”,符合世界民眾、特別是歐洲的期待,有利于國際形勢的緩和。
但國際上一些客觀、冷靜的政治家以及專家學者對此并不完全認同,他們或多或少都抱有懷疑態度,或者有著很大保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數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了。據德國之聲最近報道,戈爾巴喬夫說,1990年德國統一后(正是蘇聯加速解體時),美國、德國和西方國家對他承諾,“北約一毫米也不會向東推進”。“但美國人沒有履行這個承諾”,“讓俄羅斯失去了對西方的信任”。戈爾巴喬夫強烈批評美國和北約十幾年來言而無信的行為,并指出,(他們現在)“可能正高興能夠把俄羅斯人趕跑呢”(指北約東擴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
戈爾巴喬夫只是在奧巴馬訪問歐洲期間從一個方面對美國和北約提出異議,但以管窺豹,可見一斑。
北約大西洋兩岸關系目前比布什執政時期顯然要好些,單邊主義似乎已開始退出歷史舞臺。然而,一系列深層次矛盾,諸如阿富汗戰爭的戰略、策略和責任分攤問題,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問題,土耳其入盟問題,特別是北約自身定位和東擴問題(這實際上是“北約向何處去”和“北俄關系”問題),一個也沒有真正解決。美國主導的這次 《聯盟安全聲明》強調,“北約的大門朝所有歐洲民主國家敞開”,其含義是再清楚不過了:北約仍然要東擴;美國和北約仍然堅持它們自己所謂的“民主價值觀”。冷戰思維躍然紙上。在這種情況下,北約同俄羅斯的“伙伴關系”和“戰略因素”何在?!歐俄關系怎么能擺平?!
其實,戈爾巴喬夫對美國和北約的嚴厲批評,并非是反美或者反對奧巴馬,而是一種感慨和反思,是對美國和北約的一種告誡。因此,筆者寧愿把它稱之為“批判的禮物”。
(作者:王嵎生 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前中國APEC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