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2004年10月14日,隨著一紙東段邊界補充協議的簽署,300年來中俄終于首次全線標定兩國之間的邊界。這無疑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標志,橫亙在中俄之間歷史心結終于得以翻過。
“繼往”當然是為了“開來”,所以,反恐、入世、能源、經貿合作頻頻出現在兩國領導人的議程之中;所以,兩國終于都能以平常心對待“利益”的正常博弈與一時的得失,不再如從前一樣大起大落。從中,也許我們能悟到些什么……
2004年是中俄建交55周年。中國總理與俄羅斯總統的互訪,無疑是對這一歷史事件的最好紀念。利用俄總統普京對中國進行第三次國事訪問的機會,中國向俄羅斯、也向世界詮釋了“戰略伙伴”的真意。
盡管俄羅斯沒有在中國關注的石油管道問題上作出什么承諾,但中國基本滿足了俄羅斯想得到的一切:中國為俄入世亮出了綠燈,中俄邊界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達成了協議,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的合作文件與行動計劃。
不過,民間對中俄關系仍存有種種狐疑,似乎難以認同“兩國關系處于歷史上最好時期”的說法,認為中俄關系“上熱下冷、政熱經冷”,存在互信不足的天然缺陷。“安大線”方案最終泡湯,更影響到中國老百姓對俄羅斯的看法。
然而,觀察中俄外交關系進一步密切的關鍵在于,如何理解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前景?以及這種關系是否為1970年代中美蘇戰略大三角中俄接近抗衡美國方式的復活?
·俄羅斯,新三角關系脆弱的一環?
依其軍事實力和對世界事務的影響而言,中美俄關系的確存在某種大三角的震撼效應;中俄雙方也確實都不滿美國的戰略擠壓和單極霸權。盡管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并非針對第三國,但中俄共識大體上與美國外交主張背道而馳也是事實。
俄羅斯作為昨日的超級大國,美國作為當今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中國作為崛起中的世界性大國,這是理解中美俄新的“大三角”戰略態勢的根本。換言之,美國對冷戰解體所帶來的和平紅利尚未充分發掘;中國韜光養晦,其作為仍需想象;俄羅斯衰弱仍未塵埃落定,這些都在影響著新的“大三角”關系的走向。
別斯蘭事件后,布熱津斯基撰文稱普京是莫斯科的墨索里尼,批評布什政府支持普京借反恐搞集權,甚至有人建議克里當選后增補俄羅斯為邪惡軸心,美國政界還有分析說以車臣獨立為導火索,俄羅斯解體還有第二波、第三波……在這種態勢下,似乎俄對中國的戰略需要在加大。中國因為自身迅速崛起和在臺灣問題上與美國有潛在戰略沖突,也十分看重中俄戰略伙伴關系。不過,中國巨大的市場和蒸蒸日上的國際影響力,使得美國對中國的容忍度大于俄羅斯。由于經濟高度相互依存和在國際事務上的廣泛合作,美中關系其實是世界上最緊密的關系之一。種種事實表明,中美俄新“大三角”的薄弱環節在俄這一方。
但中俄關系有其自身的邏輯,超越了中美俄大三角范疇。
·中俄關系發展的自身邏輯
除了對美國的軟制衡外,中俄戰略接近有其必然性。相互提供雙方所求、開創合作共贏領域、增進相互共識,構成穩定中俄關系的“三駕馬車”。
一、交易
中俄關系非常務實,俄對華甚至有所保留,這其實并不難理解,其根源恐怕是俄處于弱勢地位,戰略選擇余地少于中國,對中國的擔憂大于中國對俄羅斯的提防。但在政治上,中國支持俄羅斯打擊車臣恐怖主義和分裂勢力,而俄羅斯支持中國反“臺獨”。這種需要更為雙方所看重,相比能源、軍工貿易也就更為穩定可靠。
二、共贏
穩定、長遠的中俄關系必須超越交易層次,只有這樣才能開創共贏局面。這正是普京訪華所透露的信息。雙方日益擴大的實力差距和發展饑渴,使得對絕對利益的關注超越了對相對獲益的計較。因而,中俄關系有很大潛力。舉例說來,在石油管道走向上,普京講要以發展俄羅斯的遠東地區為重,這顯然為遠東經濟合作提供了共同需求,關鍵在于雙方能否將此納入地區一體化的更廣闊的視野。
三、共識
在國際層面以及維護國家統一的方式和發展模式上(國外輿論甚至認為,俄羅斯改革在走鄧小平模式),兩國的共識是明顯的。雙方都主張世界多極化,反對霸權主義,反對在反恐問題上的雙重標準。
問題是,在這種邏輯下,中俄戰略伙伴關系能夠延續多久、潛力有多大?有必要對中俄關系的戰略時空背景加以考察。
·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能延續多長?
普京顯然意識到“安大線”方案擱淺的傷害,此次訪華再次表示要通過鐵路擴大對華石油輸出,并承諾進一步推動落實中俄在能源領域的合作,這不能不被看作是對中俄石油管道計劃失敗的一個補償,是對雙方關系的一種刻意維護。
鐵路與管道的區別,反映出俄羅斯在與中國交往中推崇不固定、不套住、留一手的做法,原因可能是俄羅斯對中國能否持續崛起及崛起后果的擔憂。而中國則出于對俄羅斯穩定的擔心,也在積極推進能源多元化的戰略,使石油進口、武器來源多元化,以分散戰略風險。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對俄羅斯的需求減少,俄羅斯對中國的戰略價值自然會降低。
同時,中俄關系發展進入快車道后,俄羅斯實力與觀念的相對滯后也在拖后腿。中俄在上海合作組織上的分歧已經呈現出來:俄羅斯希望集中打擊三股勢力,而中國希望將其升格為經濟合作組織,對此俄羅斯不甚積極。原因是俄羅斯對此有危機感,認為如果這樣,經濟將實際上被中國掌握,并可能因此會失去政治影響力。看來,在推進兩國關系大踏步向前時,俄羅斯明顯慢了一拍。俄羅斯的擔憂表面上是其人口稀少的遠東地區難以承受開發邊界后中國廉價勞動力、價廉物美的商品和精明的生意人大舉入侵,但其實是與中國發展層次、理念上的差距。
對中俄關系能走多遠的另一個影響因素是美國。“9·11”后,美國領導人自己估計反恐需要四屆總統才能初步完成。因此,反恐作為中美俄新“大三角”的共同訴求,為中俄關系穩定20年戰略機遇期提供了可能。凡是美國支持和反對的,在不影響中俄根本利益的情況下,中俄顯然認識到應盡量與美國保持一致。中俄聯合聲明有大量的反恐、反擴散等內容,就是要降低美國對中俄接近的擔憂。
冷戰后,特別是“9·11”事件后,國際格局進入大調整時期,一旦調整期結束,中俄關系戰略機遇期也就告一段落。作為國際格局調整產生的內部沖擊,中俄關系的臨界點是雙方相互認知———從對方所得大于對對方的擔憂———的轉變。這一時期約有20年。據預測,2020年中國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屆時中俄雙邊關系的非對稱性將突破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范疇,或者必須轉化。如果中俄關系不能發掘更廣闊的經濟發展潛力,融入更大的時代潮流之中,戰略態勢必然變化,相互需要將重新調整,中俄關系將轉型,帶來新的相互認知。
·中俄關系的發展潛力有多大?
由于互為鄰國,且都是大國,各自都具有宏偉的戰略目標,一旦不能納入亞歐一體化的進程中去,中俄關系的戰略機遇期難以延續。中俄關系的發展潛力和未來在于匯入以上海合作組織為肇始的中亞區域一體化或東亞地區一體化。單純的相互交易和政治支持,難以適應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需要。
與政治關系相比較,中俄在經貿領域的合作明顯不足,而且也比較單調。自1980年代關系正常化以來,雙邊貿易額的確在穩步增加,但主要合作領域僅局限于軍售、原材料以及商品貿易。目前中俄合作仍靠能源、反恐雙引擎拉動。俄羅斯承諾,今年向中國運輸800萬噸石油,明年運油1000萬噸,2006年將達到1500萬噸,允許中國提供雙邊貿易中得到的盧布投資俄石油天然氣領域。但是,中國從俄羅斯的石油進口僅占全部進口的8.5%。隨著中國去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進口國,俄羅斯石油對華出口能否適應中國高速發展需要仍然是個問題。況且俄對華出口的95%為能源資源,而中國對俄出口則主要是具有附加價值的工業產品。如果要實現擴大兩國貿易規模的愿望,從目前每年約200億美元擴大到2010年的800億美元,必然要開拓新的領域。因此,普京此次訪華,雙方討論的主要議題,多是具有高增值前景的長期合作項目,包括航天、原子能、工程制造、高科技和信息技術等,即是適應發展趨勢的明智之舉。
以上海合作組織推動中亞自由貿易區、以俄羅斯遠東開發和中國振興東北為契機,發展區域自由貿易區,已經逐步推進中俄關系新的視野。普京訪華最后一站是訪問西安,與吳儀副總理會談,同時舉行俄羅斯遠東地區負責人和中國西北五省市負責人對話,主要就是探討俄羅斯開發遠東地區和中國開發西部戰略的合作事宜。
在普京訪華前夕,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上個月訪問了莫斯科。當時,俄方承諾增加對中國的原油供應,中方也承諾在2020年之前對俄羅斯基礎設施投資120億美元。看來,中俄提高相互依存度,并非僅僅提升貿易量,而是優化貿易結構以夯實兩國戰略伙伴關系的基礎。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中國盡管沒有從此次普京訪華中得到急需的,但中國雖有失望卻并不沮喪的原因了。
從戰略態勢講,中國是主導方,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應為我所用,也應為中國大戰略服務。因此,理解中俄關系,應該放在中國的戰略時空觀下比照。為贏得和抓好今后20年的戰略機遇期,以空間換取時間仍然是中國大戰略的根本思路。中俄關系的戰略時空是與中國外交的戰略期相對應的,中國應有更大作為。(作者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 王義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