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澳大利亞新總理陸克文是第一位能講流利中文的西方領導人。他的英文名字叫凱文·拉德,1976年考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開始攻讀中文專業。他不僅研讀中國歷史、亞洲政治,還給自己起了一個中文名字“陸克文”。
大學畢業后,陸克文進入澳大利亞外交部工作,先后被派駐到斯德哥爾摩和北京。眼下,他的大兒子正在復旦大學學習,最小的兒子也在學中文,女兒則嫁給了一名澳籍華人。
中國媒體大量報道“中國通”陸克文當選,隱含的信息可能就是:期待這位“中國通”能利用他對中國的了解,重視及推進中澳兩國關系,加強兩國的交往與合作。中國人的這種期待可以理解,這同我們的文化特征有關。
歷史上,中國就是以一種文化認同的方式形成的,不同民族以交往甚至戰爭的方式融合,最終形成具有統一文化的中華民族。中國人并不太看重民族、膚色這些因素。只要你會說漢語,就覺得你是“自己人”,有親近感。但實際上“中國通”并不一定意味著“親中國”,二者之間并不具有充分的因果關系。其原因有如下幾點:
其一,陸克文成為“中國通”,是個人選擇,是其后天學習和個人喜好的結果。從陸克文個人來說,中國文化只是他的“選修課”,他的主體文化仍是澳大利亞文化,他仍然是澳大利亞公民。作為國家總理,他更是澳大利亞國家利益的維護者和代表者,對中國文化的喜好不會影響他的這一身份職能。
其二,“中國通”并不意味著認同中國。一些熟悉中國文化的人反而可能對中國持強烈的批評態度,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更有一些人,是以“知己知彼”、“料敵制勝”的態度學習中國文化的。當年侵華日軍中,就有不少“中國通”。而另一方面,文化也是一種具有浸潤性的力量,“中國通”對中國產生好感和比較理性的認識,也是正常之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中國通”指的是一種知性,一種對中國了解的程度;“親中”指的是一種感性,一種對中國的認同程度。知性和感性之間有關聯,但不能畫等號。對陸克文,期待他對中國有強烈的感情認同是不現實的,但人們可以期待他對中國有較為理性和客觀的認知。
陸克文執政之后,對中澳關系,似要有三個基本面的認識:
第一,近20年來,中澳經濟關系的發展相當快。兩國在經濟上有明顯互補性,雙邊貿易增長迅速。中國從澳進口的貨物以鐵礦砂、氧化鋁和羊毛等產品為主,中國對澳出口則以機電、高新技術、服裝、紡織品等產品為主。目前,中國為澳大利亞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場;澳大利亞則是中國第九大貿易伙伴。因此,在澳大利亞,無論誰執政,都不可能無端切斷兩國間的經濟聯系。
第二,從文化屬性上說,澳大利亞屬西方文化圈,和中國存在較大文化差異。無論從傳統的外交政策還是從地緣政治取向來看,澳大利亞都是“親西方”的。二戰后,澳大利亞更以與美國的盟國關系為其外交基軸。這種外交傳統根深蒂固,不會因總理的更迭而改變。近年來,美國為平衡和制約中國的發展,在南太平洋十分倚重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對此是配合和歡迎的,因為這可以增加其在國際政治中的份量。
第三,中澳兩國之間,沒有直接的利益沖突點。兩國經濟的互補,產生了相當大的“利益共生性”,而中華文化又是澳大利亞多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因素也影響了澳大利亞對外政策的“彈性”——并不會事事聽命于美國,而是在其特有的國際政治“彈性空間”內,爭取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因而,不管誰當選,都會以發展眼光,用擴大共同利益的辦法,來推進兩國關系的發展。(來源:《環球人物》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