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聚焦全球時事,解讀中國外交。歡迎來到中國日報網站《外交講壇》節目。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外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在上一期的節目中,談到中美關系的變化和中國外交經歷的幾個階段,那么本期《外交講壇》我們將關注30年來中蘇、中俄關系的發展變化,同時還將為您解讀當前的巴以沖突。
今天在演播室里我們有幸地請到了兩位曾在中國外交舞臺上叱咤風云的外交官,第一位嘉賓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特約研究員,前中國駐烏克蘭、波蘭、哈薩克斯坦大使,周曉沛先生。周大使,歡迎您。
周曉沛:謝謝。
主持人:第二位嘉賓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特約研究員,前中國駐伊朗、阿聯酋、荷蘭大使華黎明先生。
華黎明:你好,各位網友好。
主持人:今天我們主要講的是中蘇、中俄關系的變化。兩位大使,我們知道1978年可以說是中國外交的巨大轉折點,當時不僅中美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蘇的關系也開始從大的交惡走向了大的緩和。請教兩位,當時中國對此做出重大調整的原因是什么?
華黎明:1978年中國實施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之后,就有一個很重大的戰略轉變,就是中國國內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這樣的條件下,鄧小平對國際形勢重新做了評估。原來有一種估計認為是世界大戰不久就會打起來,所以是一種備戰的狀態。當鄧小平重新估計了國際形勢之后,認為經過努力,世界大戰是可以制止的,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世界大戰打不起來。這樣我們可以全心全意的從事國內建設。
當初就面臨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想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是我們的周邊環境并不好,首要的問題是和中蘇關系還處在敵對的狀態。這是當初中國的領導人非常關切的問題,所以首先外交上要花很大的力氣,解除中蘇之間的敵對關系。然后就有了一系列的將近10年時間的中蘇之間的談判。
主持人:周大使您覺得呢?
周曉沛:剛才華大使講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國內的形勢和國際環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內工作重點轉移了,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外交也要以這個為中心,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首先是周邊環境。
主持人:所以蘇聯離我們比較近。
周曉沛:蘇聯比較近,我們有7000多公里的邊境,所以當時認為蘇聯是我們的主要威脅,有的報紙甚至說是頭號敵人。所以小平同志講了,整天誠惶誠恐的,怎么一心一意的搞建設呢?所以就要緩解關系。在這一時期就提出了要緩和緊張的中蘇關系,所以小平同志經過深入思考以后,提出來要采取一個大的行動,向蘇聯傳遞信息,爭取中蘇關系有一個大的改善,要做點事。
主持人:做點什么事呢?
周曉沛:因為當時影響中蘇關系的一個重大障礙,我們稱之為三大障礙。也就是說,你在消除障礙上做一些實際的事情。
(環球在線:信蓮)